中國現代舞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李小華《劉鳳學訪談》1998、楊孟瑜《飆舞》1998。 2:「中國現代舞」這個名詞是由劉鳳學于1967年首先提出。1949年畢業于「長白師范學院」主修舞蹈曾追隨戴愛蓮學舞的劉鳳學從國內移居臺灣。她從現代舞的思想觀念開始著手思考并尋找中國現代舞與中新歷史、社會及時代關聯。她認為要創作中國現代舞就必須要了解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和舞蹈精神所以從1957年起她在「臺灣師范大學」開始實驗中國現代舞。她從三個方向來發展中國現代舞的理想: 把現代舞的教育觀念引入「臺灣師范大學」; 在研究中國傳統舞蹈的同時亦用西方的辨證邏輯和拉邦的動作分析方法來檢視中國傳統舞蹈的形式、結構以及中國舞蹈與中國社會、政治及哲學思想的關聯; 自己實驗創作與中國思想和經驗有關的現代舞。1967年她在臺北市「中山堂」的舞蹈發表會中提出她的中國現代舞特點:「依據中國古代樂舞及國術動作透過抽象與寫實表現技巧和探索動作空間的現代美學觀念注意形式與結構的創作方法使中國傳統舞蹈藝術和創作相結合產生具有傳統精神的『中國現代舞』。」。此后她根據這個信念出發創作了相當豐富且具有中國現代舞精神的舞蹈作品。例如與古代禮儀有關的《投壺戲》(1974)與古典文學有關的《天問》(1974)、《招魂》(1976)、《漁歌子》(1977)、《曹丕與甄宓》(1996)、《大漠孤煙直》(2000)與傳統戲劇有關的《秋江》(1974)、《雪祭》(1980)與民間習俗有關的《嬉春圖》(1976)和《北大荒》(1977)與陰陽易理有關的《冪零群》(1978)與宗教有關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1998)與自然科學有關的《大漠孤煙直》。此外林懷民于1973年創立「云門舞集」時提出以「中國人作曲、中國人編舞、中國人跳給中國人看」為其舞蹈的理想。現代舞這個名詞在臺灣和中國國內相當普遍但除了劉鳳學公開解釋她的「中國現代舞」思想與精神之特色外其他現代舞蹈家似乎并沒有去界定這個名詞之中國現代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