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而不恃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為而不恃是有所作為而不自恃以為有德或有功的意思。語見老子〔道德經〕第二章、第十章、第五十一章。老子認為自然生養萬物是無心的施為并不自恃有恩德于萬物是「無所為而為」的崇高偉大精神。品德修養完美的人能效法自然這「施不望報」雖有作為卻不自恃有德有功?!笧椤棺忠话憬庾魇榛蜃鳛椤怖献诱b〕的作者高亨以「為」是「施予」之意與〔詩經·鳧鷖篇〕所說的「福祿來為」的「為」同義「來為」是「來施」的意思?!捕Y記·祭統〕說:「是故賢者之祭也致其誠信與其忠敬……明薦之而已矣不求其為。」也是以「為」作「施」意解即是說賢者祭祀但求誠心敬意儀節周全而不求祖先有所施于我。高亨并認為老子常用「為」作施予義〔道德經〕第八十一章:「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圣人之道為而不爭」上述二句中的「為」皆適于解作「施予」之意。圣人不為自身積聚財富越是施予別人自己越是富有;越是給予別人自己所得越多;所以說圣人遵守施予人不與人爭的原則。其次「恃」一般解釋作「憑恃」、「矜恃」高亨則認為「恃」應解作「德」「不恃」就是不以為自己有德的意思。可由〔莊子·應帝王篇〕所說:「化貸萬物而民弗恃」為佐證圣人作育萬物而人民卻不以他為有德「民弗恃」是民弗德的意思即是人民不以為有恩。 在老子〔道德經〕中「為而不恃」常與「生而不有」(參見「生而不有」)并舉用以說明自然素樸的性質是無知無欲所以能生養萬物而不自恃有德正可以用來矯治人性自尊自大的弊病。根據老子學說人類原初天性應如自然一般質樸但是耳目口鼻受到后天物質與社會環境的習染引誘使得自我意識高張一切以自我為重自私、占有、自尊、自大的心理隨之而生。為了矯治這些人性的病徵老子因而推崇自然無私作為的精神希望人能效法自然反璞歸真由修道以實現完美的人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