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漢學是指前漢、后漢四百年間的學術。曾國藩在[圣哲畫像記]中指出:「自朱子表章周子、二程子、張子以為上接孔、孟之傳后世君相師儒篤守其說莫之或易。乾隆中閎儒輩起訓詁博辨度越昔賢別立徽志號曰漢學。擯有宋五子之術以為不得獨尊而篤信五子者亦屏棄漢學以為破碎害道齗齗焉而未有已。」又其[歐陽生文集敘]亦云:「當乾隆中葉海內魁儒畸士崇尚鴻博繁稱旁證考核一字累數千言不能休別立幟志名曰漢學深擯有宋諸子義理之說以為不足復存。」均在說明漢學有別于宋學。 清代學者姚鼐分中國學術為義理、詞章、考證三途;依曾國藩的說法宋學為義理學漢學為考證學考證學注重名物度數義理學注重微言大義。 由于王學末流流為束書不觀游談無根誕妄似狂禪顧亭林等乃提出「經學即理學」之主張并舉古代漢學以為學者準繩進而排斥宋代學術。自亭林攻擊晚明學風空疏而以「經學即理學」為號召以后清代學風乃日趨樸實。 中清學者戴東原為學在精求正詁通三代典章制度因以確知義理之歸;他說:「今人讀書尚未識字輒薄訓詁之學;夫文字之未能通妄謂通其語言語言之未能通妄謂通其心志此惑之甚者也。」論者又曰:「有漢儒之經學有宋儒之經學一主于訓詁一主于義理此愚之大不解者夫使義理可以舍經而求將人人鑿空得之矣奚取乎經學。唯空憑胸臆之無當于義理然后求之古經求之古經而遺文垂絕今古懸隔然后求之訓詁訓詁明則古經明而我心所同然之義理乃因之而明。占圣賢之義理非他存乎典章制度者也。昧者乃歧訓詁義理而二之是訓詁非以明義理而訓詁何為。義理不存乎典章制度必流入于異端曲說而不自知矣。」東原「凡事必追根尋源以明其真象廣徵博據以斷其是非無徵不信未獲十分之見雖先儒之說亦不敢附和。」此種客觀求證精神態度十分謹嚴東原此一治學精神可為正統經學派(正統漢學派)的代表。 論乾、嘉學術不能不推原惠棟東原初期治經則頗受惠棟之影響。王昶撰[惠定宇墓志銘]曰:「自孔賈奉敇作正義而漢魏六朝老師宿儒專門名家之說并廢。又近時吳中何氏焯、汪氏汾以時文倡導學者而經術益衰。先生生數千載后耽思旁證探古訓不傳之秘以求圣賢之微言大義于是吳江沈君彤、余蕭客、朱君楷、江君聲先后羽翼之流風所被海內人士無不重通經通經無不知信古而其端自先生發之。」以惠棟為清代樸學之先導。而惠棟一派治學方法梁啟超嘗以八字蔽之曰:「凡古必真凡漢皆好」。清代學術都推尊漢儒論者多稱清學為漢學;其實初清顧、王、顏諸家所治并非漢學中清戴、段、二王(王念孫、王引之父子)所治亦非漢學其純粹的漢學僅惠氏一派足以當之。 中清惠棟一派之宗旨主張凡學說出于漢儒者皆當遵守不敢有所出入;其有敢指斥者則目為信道不篤。其后阮元(文達)輯[學海堂經解]即以此為標準故顧、黃、閻、胡諸名著皆擯不錄蓋以其不醇。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一書中指出:「此派在清代學術界功罪參半。篤守家法令所謂漢學者壁壘森固旗幟鮮明此其功也;膠固、褊狹、盲從排斥異己以致啟蒙時代之懷疑精神、批評態度幾夭閼矣此其罪也。」 惠棟嘗謂:「漢人通經有家法故有五經師。訓詁之學皆師所口授其后乃著竹帛所以漢經師之說立于學官與經并行……古字古言非經師不能辨……是故古訓不可改也經師不可廢也。……余家四世傳經咸通古義……因述家學作[九經古義]一書。」此可見惠氏一派治學「是古非今」專以「古今」為是非之標準。故王引之指稱曰:「惠定宇先生考古雖勤而識不高心不細見異于今者則從之大都不論是非。」于惠棟一派之治學頗有微詞。 惠氏治學不問「真不真」唯問「漢不漢」且漢儒經說派別極繁其兩說絕對不相容者甚多欲盲從其一則不得不駁斥其他。梁啟超述中清正統派漢學家治學有獨特之學風計列出特色十條其第九條謂:「正統派(漢學)學者喜專治一業為『窄而深』的研究此種為『學問而學問』之態度治一業而終身以之銖積寸累先難后獲無形中可使后學者受一種人格的感召而奮興問學。用此種客觀的科學的研究法治學能使吾輩心細讀書得間能使吾輩忠實不欺飾能使吾輩獨立不雷同能使吾輩虛受不敢執一自是。」認為清代漢學家客觀治學之精神皎然有不可掩者不能一味排斥。 探究清代學術思想之流變初清可謂為明學之反動時期以經世學為其學術之中心。中清為清學(漢學)全盛時期此期學術則以考據學為中心。錢牧齋[初學集.與卓去病論經學書]謂:「六經之學淵源于兩漢大備于唐、宋之初其固而失通繁而寡要誠亦有之然其訓故皆原本先民而微言大義去圣賢之門猶未遠也。學者治經必以漢人為宗旨漢不足求之于唐唐不足求之于宋唐宋皆不足然后求之近代庶幾圣賢之門仞可窺儒先之鈐鍵可得。」此一議論雖儼然乾、嘉漢學家口吻然尚不失為持平之論。
漢學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簡編版
1:外國人稱有關中國的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等方面的學問為「漢學」。 【造句】近年來漢學研究蔚為風尚已成世界顯學。 2:漢代學者研究經書注重名物、訓詁故后世稱研究經、史、考據之學、訓詁之學為「漢學」。 【造句】清代王念孫、王引之父子以精于漢學聞名。
漢學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漢代學者研究經書注重考據故后世稱樸學、考據之學、訓詁之學為「漢學」。與宋代義理之學「宋學」相對稱。外國人稱有關中國的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等方面的學問為「漢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