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三公」是輔佐天子治理國政的三位最重要的大臣最早有「三公」之稱是在周代但是「三公」究竟是指那三種官職典籍上有不同的說法。據〔春秋公羊傳.隱公五年〕所載「三公」是指治理王畿東半部的周公、治理王畿西半部的召公和在王朝中處理大政的輔政大臣。而〔古文尚書.周官〕則以為三公是:天子所師法的「太師」、輔佐天子決斷政務的「太傅」和確保天子所行合于德義的「太保」。〔韓詩外傳.卷八〕中以司空、司馬、司徒為三公。在周代用自然現象驗證政治得失的狀況下以為司空主土若有山崩地震、河川壅滯、五谷不豐收、草木不繁茂的現象便認為是司空有失職之處;司馬主天若陰陽不和四時失序發生災變便認為是司馬有失職之處;司徒主人若君臣不正人道不和盜賊多而民怨沸騰便是司徒有失職之處。這些現象都示警于三公要他們反省、努力任事。秦代和西漢以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為三公分別掌理政務、軍事和監察。西漢后期以大司徒、大司馬和大司空為三公;東漢則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其后三公無定稱。明清又設有太師、太傅、太保之銜但僅為榮銜而無實際職務。
三公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人臣中最高的三個官位:(1)周代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書經.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2)西漢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為三公。《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上》:「漢危無嗣而公定之;四輔之職三公之任而公干之。」(3)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唐.杜佑《通典.卷十九.職官三公》:「后漢又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也稱為「三司」。星名。即太乙星旁的三星。《晉書.卷一一.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調七政和陰陽之官也。」也稱為「三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