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伊斯蘭我國通稱伊斯蘭教又名清真教、開天古教等。為七世紀興起于阿拉伯半島的一神教。伊斯蘭原義為「順從」、「和平」信奉伊斯蘭的人稱為 「穆斯林」(Muslim─即伊斯蘭教徒)。目前全世界穆斯林超過十億人介布在近百個國家和地區在中東、北非、東南亞地區較為集中。聯合中學伊斯蘭教國家已超過五十個。我國穆斯林人口據1944年國民政府主計處統計局正式發表之數字為四千八百一十萬零四千二百四十人散布于全國各省區占當時全國人口(約四億六千五百五十萬人)十分之一強。清真寺共四萬二千三百七十一座穆斯林最多的省分為河南、東北九省、河北、新疆占百分比較高者為新疆、青海、寧夏、甘肅等省目前臺灣穆斯林約有五萬人清真寺五座。 公元六一零年穆罕默德四十歲時奉阿拉(Allah)啟示開始宣教在最初十三年中于麥加城宣教備受迫害六二二年遷徙至麥地那受到當地民眾支持六三零年兵不血刃光復了麥加清除了「天房」(Ka'abah)內外三百余座偶像六三二年在「辭別朝覲」中宣布阿拉的最后啟示表明伊斯蘭已基本形成同年六月病逝。伊斯蘭的基本信仰是:歸順并敬畏宇宙萬物的唯一主宰阿拉堅信穆罕默德是阿拉的使者及他所受啟示的〔古蘭經〕(Qur'an; koran)。穆罕默德受命向全世界人類傳達阿拉的旨意他宣教的二十三年中徹底改革了阿拉伯的社會禁止高利貸提高婦女地位實行公平買賣施濟貧民善待孤兒釋放奴隸制止血親復仇等等為伊斯蘭教奠定了基礎。穆罕默德去世后由阿布柏克(Abu Bekr 573~634)、歐麥爾(Omar 634~644)、奧斯曼(Othman 644~656)及阿里(Ali 656~661)相繼為 「哈里發」(Khalifah意為「繼位者」)融宗教與世俗生活為一體。其后在伍麥亞(Umayyad 661~750)王朝統治時期伊斯蘭教相繼征服了西亞、北非、中亞、西南歐大片土地。阿巴斯(Abbasid 750~1258)王朝則重視文化建設在吸收希臘、波斯、印度等古典文化的基礎上形成并發展了「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并于九世紀中葉步入光輝燦爛的時代。醫學、天文學、數學、化學、歷史學、地理學、文學等方面相當發展長期保持著世界領先地位。而伊斯蘭許多經典性著作也相繼于此一時期問世。一二五八年蒙古人攻陷巴格達伊斯蘭備遭打擊一三七零年帖木耳(Timur Lang西方訛譯為Tame rlane)王國興起再次統一了大部分西亞及北非地區形成「突厥.伊斯蘭」文化。十六世紀莫臥兒(Mogul 1528~1857)帝國幾乎統治了整個印巴次大陸。東南亞地區也逐漸伊斯蘭化。近代以來伊斯蘭再次衰落西方殖民勢力逐步侵入各地穆斯林目前已覺醒并開始探討復興途徑各種教派學派隨著政治斗爭的展開和宗教的深入研究逐漸蔚成一股嶄新的力量。 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八月二十五日阿拉伯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派特使訪華覲見高宗轉達致意并陳述了伊斯蘭文化的大義以及阿拉伯的風土人情是為伊斯蘭教傳入我國之始。唐宋時期阿拉伯的貢使商人沿陸海二路來華絡繹不絕許多穆斯林商人在廣州、泉州、杭州、揚州、長安等大城安家落戶并興建許多聞名之清真寺。元代蒙古人征服了蔥嶺以西黑海以東大片穆斯林地區將該地區大量工匠徵為軍夫遷移來華以助元人統治這些人被稱為「色目人」(Semite)他們后來由屯戍轉為農墾自成聚落行商遍布全國。明代回民穩定發展與漢女通婚而人口壯大清代中葉以后屢遭迫害卻仍屹立不衰。臺灣穆斯林主要系1949年隨政府遷臺之軍公教人員四十余載之經營現在臺北、臺中、高雄、龍崗(桃園中壢)共建清真寺五座最近又在臺南興建一座四十多年來每年均組團前往麥加朝覲(Hajj)與伊斯蘭教世界保持密切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