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高斯基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維高斯基(1896~1934)是蘇聯心理學家首先提出以歷史觀點作為研究人類心理的基礎是社會文化歷史學派創始人。出生于莫斯科一個中產階級的猶太家庭在八個孩子中排行第二父親是銀行家母親是教師。維高斯基在中學時代喜好文學、詩、戲劇和哲學且終其一生都對這些喜好保持強烈的興趣。 一九一七年維高斯基同時取得莫斯科大學和沙尼亞夫斯基大學的學士學位畢業后任職于高梅師范學院(Gomel's Teacher's College)講授文學、歷史、哲學、心理學及教學法等科目。一九一七至一九二四年深入于心理學和教育領域的探討。一九二四年在一個重要的國家心理學會議中發表演說受到心理學界專家們的贊賞而被邀共同做研究先后工作于莫斯科實驗心理學研究所、缺陷學研究所以及心理研究所。并在莫斯科、列寧格勒、哈爾科等城市的許多高等學校講授心理學。 維高斯基可說是以一個外行人的新鮮觀點進入心理學與兒童發展領域在蘇聯心理學界中最先提出社會文化理論。他認為兒童的發展深受社會與文化的影響主要源自于他對歷史和人類演化(包括兒童發展)的興趣。因此他也是第一位將歷史主義原則引進心理學的人。 維高斯基亦致力于人的各種高級心理機能的社會起源與中介結構的觀點及對高級心理機能進行研究的原則和途徑強調必須區分低級和高級兩種心理機能并認為人的心理與動物相比不只是量的增加且是結構的改變以形成新的意識系統。 維高斯基亦探討兒童智力發展和教學的關系。提出「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之說對教學與發展問題的研究有重要意義肯定了教學的一個本質特點:教學必須建立最大發展區即教學必須是引起、激發和啟動一系列內部發展的過程。教育者不僅要了解兒童的現狀還需辨明兒童發展的動態推測兒童的明天并提供能促進兒童發展的教學。此思想歸結為「教育應當走在發展之前」的結論成為蘇聯引導開展一九五零至一九七零年代的教育改革實驗的理論根據并強調兒童的發展必須依賴后天的教育。 維高斯基社會文化論的基本原理表現在其著作〔思考與語言〕(1934)中還有〔社會意志〕(1930~1935)、〔行為的歷史:猿猴、原始人和兒童〕(1930)、〔兒童心理發展問題〕(1929~1934)、〔高級心理機能的發展〕(1931)。出版作品共約一百八十篇以不同文字出版的作品約三百多篇。
維高斯基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教育Wiki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