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司徒為我國古代虞、夏、商、周等朝代的教育行政主管官員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教育部長。 〔尚書.舜典〕記載:「帝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此說明舜帝鑒于百姓不夠和善故任命契為司徒掌理教育以義、慈、友、恭、孝等五教來教化百姓使百姓能變得寬容和善可見虞舜時代即已有國辦教育而司徒即是掌理教育事宜的行政官員。 虞舜之后的夏、商、周亦沿例置「司徒」職司教化。依古籍所載禹治民用八政即食、貨、祀、司空、司徒、司寇、賓、師其中司徒即為教育之官。〔尚書.大傳〕載曰:「天子三公一曰司徒公二日司馬公三日司空公」可見殷商亦置司徒掌教化且位居三公之首。周代在中央設(shè)有六官以分掌邦政這六官是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宮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其中的地官司徒即為掌理教育之首長如〔周官.小宰〕記載說:「以官府之六屬舉邦治……二曰地官其屬六十掌邦教。」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事頻仍教育衰落故雖仍設(shè)置司徒但其職務(wù)已非掌理教育而為管理國家土地和人民的官員。
司徒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簡編版
1:復(fù)姓。 2:古代的職官。周時為六卿之一掌理教化。東漢時改與大司馬、大司空并為三公。歷代沿用至明代時廢。
司徒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職官名。《周禮》地官有大司徒為六卿之一掌理教化。漢哀帝時改丞相為大司徒東漢時改為司徒主管教化與大司馬、大司空并為三公。魏沿用但三公僅為虛銜不涉朝政。隋唐以后三公參議政事。歷代沿用至明代而廢。清代俗稱戶部尚書為「大司徒」。復(fù)姓。如唐代有司徒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