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教育Wiki編版
1: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北宋陜西夏縣涑水鄉(xiāng)人學者稱涑水先生。光年七歲即凜然如成人與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沒水中光持石破甕兒得活京洛間盡傳其事。仁宗寶元元年(1038)中進士甲科時年甫冠性不喜華靡聞喜宴獨不戴花同列日:「君賜不可違」乃簪其一。歷官國子監(jiān)直講、太常博士、祠部員外郎、直秘閣、開封府推官。未幾同知諫院進三劄子:其一論君德曰仁、曰明、曰武;其二論治道曰任官、曰信賞、曰必罰;其三論練兵曰務精不務多。又進五規(guī):曰保業(yè)、曰惜時、曰遠謀、曰謹微、曰務寬。仁宗皆納之。始帝不豫國嗣朱立人莫敢言;諫官范鎮(zhèn)首發(fā)其議時光為并州通判聞而繼之疏三上且貽書勸范鎮(zhèn)以死力爭;帝感悟曰:「送中書。」司馬光見韓琦等曰:「諸公不及今定議異日禁中夜半出寸紙以某人為嗣則天下莫敢違。」皆拱手曰:「敢不盡力。」不久詔立濮王允讓之子宗實為皇子;進知制誥固辭改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如諫院。及神宗用王安石為相變法光與王安石原為至友至此為國事與王安石爭辯不合嘗規(guī)其侵官、生事、征利、拒諫并謂:「介甫(安石)文章節(jié)義頗多過人但性不曉事而喜遂非。」而王安石則答以:「受命于人主讓法度修之朝廷以授之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為善上乃欲變此而其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光曾三次致書相勸仍不接受二人遂絕交。 熙寧三年(1070)二月神宗任光為樞密副使凡上六次劄子堅辭不受力求外任乃以端明殿學士出知永興軍;到任后仍上奏乞免永興里路青苗役錢;次年徙知許州又辭堅請判西京留司御史臺遂移住洛陽專心修〔資治通監(jiān)〕自是絕口不論朝政。 元豐八年(1085)神宗崩六皇子煦立是為哲宗時年十歲太皇太后高氏(英宗后)及宣仁太后同垂簾聽政以司馬光為相并用呂公著;是年七月罷保甲法十一月罷方田法十二月罷市易法及保馬法;元佑元年(1086)三月詔詳定役法八月詔常平依舊法罷青苗法。至是光已盡改熙寧、元豐法度。 時與司馬光同黨者有呂公著、范純仁、范祖禹、蘇賦、蘇轍、劉安世、李常、呂大防、王巖叟、劉摯等人稱為舊黨;新黨如呂嘉問、鄧綰、蔡確、范子淵、章淳、李定等均黜退。然不久舊黨內部以意見不合又分成朔派、洛學、蜀派三派:洛學以程頤為首其門人有司諫賈易左司諫朱光廷輔之;蜀派以蘇賦為首殿中侍御史呂陶等為輔;朔派則以光為代表劉摯、王巖叟、劉安世屬之。熙豐用事之臣自元佑以來對舊黨頗多怨恨陰侍間隙舊黨既分裂遂群起而攻;呂大防、劉摯患之欲稍引用以平夙怨以蘇轍反對而止。 元佑八年(1093)太后崩哲宗親政改元紹圣楊畏叛呂大防稱述熙寧、元豐政事哲宗遂以章惇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凡元佑所革如免役法、保甲法等皆復之;又立市易法詔進士專習〔三經新義〕并除〔字說〕之禁。 先是熙寧年間光居洛陽十五年天下以為其宰相田夫野老皆號為司馬相公即婦人孺子亦知其大名;帝崩赴闕臨衛(wèi)士望見皆以手加額所至民遮道聚觀曰:「公無歸洛留相天子活百姓。」及為相兩宮虛己以聽言行計從;光亦感知遇之恩欲以身殉社棱賓客憫其體蠃謂宜少節(jié)煩勞光日:「死生命也。」為之益力病革不復自覺諄諄如夢中語然皆朝廷天下事。元佑元年九月卒享年六十八歲;太皇太后聞之慟與帝臨其喪禭以一品禮服賻特厚贈太師、溫國公 諡文正 賜碑曰「忠清粹德」;京師人罷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過車嶺南封州父老亦相率具祭都中及四五皆畫像以祀飲食必祝。 司馬光孝友忠信恭儉正直居處有法動作有禮;兄旦年將八十奉之如嚴父保之如嬰兒;自少至老語未嘗妄自言:「吾無過人者但平生所為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者耳。」誠心自然天下敬信陜、洛間皆師其學化其德有不善則曰:「君實得無知之乎?」于學無所不通惟不喜釋老。 司馬光雖與王安石意見不合亦僅言新法不便而未嘗攻安石之學術、詆及其私德。元佑元年四月安石卒于江寧光致呂晦叔(即呂公著)書盛稱其文章節(jié)義過人并力請朝廷優(yōu)予撫恤。另朝廷敷賜安石太傅時敷文為蘇東坡手筆東坡譽之為「希世異人學貫千載卓絕之行風動四五」。司馬光、蘇賦為排安石最力者而對之稱譽備至由此也可見北宋之黨爭乃為國事而爭與南宋之挾私怨而爭有異。 司馬光著有文集八十巷其他著述二十種五百余卷;其中最重要之著作為〔資治通監(jiān)〕。 司馬光編著〔資治通監(jiān)〕一書先后費時十九年(1066~1084)助修人員有劉恕、劉放、范祖禹三人;另其子司馬康則檢閱校對其文字。此書于元豐七年十二月完成上起戰(zhàn)國下終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公元前403~公元959)修成二百九十四巷;又略舉事目年經國緯以備檢尋為〔目錄〕三十巷;另參考群書評其同異俾歸一途;為〔考異〕三十巷;合為三百五十四卷。 梁啟超說:「司馬光的〔資治通監(jiān)〕價值不在〔史記〕之下他的貢獻全在體裁的創(chuàng)作。自荀悅作〔漢紀〕以后袁宏作〔后漢紀〕干寶作〔晉紀〕都是斷代的編年體到〔資治通監(jiān)〕才通各代成一史。由許多史家分擔一部由司馬光綜合起來簡繁得宜很有分寸文章技術不在司馬遷之下。先頭作了長編比定本多好幾倍后來又另作〔考異〕說明去收的來由作〔目錄〕提摯全書的綱領體例極完備〔考異〕的體例尤其可貴。我們學古人著書應學他的方法不應學他的結果。固然〔考異〕的方法司馬光也運用得不曾圓滿我們還可以糾正但不相干只要他能創(chuàng)作這種方法就已有莫大的功勞。自有此法以后一部史書著成讀者能知道他去取的原因、根據的所在。所以司馬光在史學上的地位和司馬遷差不多相等。」又說:「其所經緯規(guī)制確為中古以降一大創(chuàng)作故至今傳習之盛與史漢培。后朱熹因其書稍加點竄作〔通監(jiān)綱目〕竊比孔子之〔春秋〕然終莫能奪也。光書既志五代后人紛紛踵而續(xù)之卒末有能及光者。」由此可知司馬光實領導宋以下近千年之史學;其在史學上的功跡已可永垂不朽。 紹圣之初新黨再起執(zhí)政御史周秩論司馬光誣謗先帝章惇、蔡卞請發(fā)家斷棺詔奪贈諡仆所立碑追貶其官職為崖洲司戶參軍;徽宗立復太子太保;蔡京擅政復降正議大夫。蔡京并撰奸黨碑今郡國皆刻石;長安石工安民辭曰:「司馬相公者海內稱其正直今謂之奸邪不忍刻也。」府官欲加罪泣曰:「乞免鐫安民二字于石末恐得罪后世。」聞者愧之;靖康初還贈諡;建炎中配享哲宗廟廷。
司馬光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人名。(公元1019~1086)字君實宋陜州夏縣涑水鄉(xiāng)人。哲宗初入朝為相罷王安石新法恢復舊制。卒贈溫國公諡文正世稱為「涑水先生」。著有《資治通監(jiān)》、《稽古錄》、《涑水紀聞》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