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性起偽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化性起偽是荀子教育哲學的核心學說。荀子認為人與生而俱的本性易趨于為惡因為人初生不識禮義;必須透過后天環境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的涵養也就是教育才能建立人格養成良好的習慣。這里「化」是指師法之化「性」是指天生自然「偽」是指后天人為養成有價值的作為。 化性起偽之說主要見于〔荀子.性惡篇〕(參見「性惡篇」)。〔性惡篇〕開宗明義地指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所謂的「性」顯然不是〔中庸〕上說的「天命之謂性」(此指天所賦予人之所為人的本質)也不是孟子所說的「性善」(指良知良能)。在荀子看來「性」是指人與生而俱的自然本能包括生理的嗜欲以及心理的情欲如〔正名篇〕說:「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此指生理上的本性如食、色)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此指心理上的本性如趨樂避苦)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性含攝情欲是人人生而同具者〔榮辱篇〕說:「凡人有所一同饑而欲食寒而欲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目辨白黑美惡耳辨音聲清濁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躁骨體膚理辨寒暑疾養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是禹樂之所同也。」 人先天雖有所一同但是隨后發展卻有君子小人之別有為堯禹桀跖有為工匠農賈;所謂「生而同聲長而異俗」「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榮辱篇〕)種種差別。荀子認為造成這些差別的原因全然出于后天環境積習不同以及是否得到師法教化也就是教育。如〔榮辱篇〕說:「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榮惡辱好利惡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則異矣!……小人莫不延頸舉踵而愿曰:知慮才性因有以賢人矣!夫不知與己無以異也則君子注錯之當而小人注錯之過也」「可以為堯禹可以為桀跖可以為工匠可以為農賈在埶注錯習俗之所積耳。注錯習俗即后天環境養成的習性。〔儒效篇〕更明的指出良好的教育(有師有法)才能養成良好的積習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無師無法)則會依其本性任意亂為招災致禍;所謂「人無師法則隆性矣;有師法則隆積矣……性也者吾所不能為也然而可化也。積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為也。注錯習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積也。習俗移志安久移質。」也就是說持續不斷的養成習慣可以變化人的本性改變人的心志氣質后儒謂「讀書在變化氣質」正合荀子之意。 「化性」、「成積」可說正是「起偽」的預備工作。「偽」正是「積」久而成者如〔正名篇〕說:「情然而心為之擇謂之慮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慮積焉能習焉而后成謂之偽。」簡言之「偽」是經過慎思熟慮、理智的選擇進而養成的行為習慣。在荀子看來「偽」的啟發唯賴人文陶養如〔禮論篇〕上說:「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后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嚴格地說人性本無善惡可言善惡價值全然出于后天人為。如果能重視人文義理即禮義善導人性則性偽自可合一。 然而人若生而皆不識禮義則禮義何由而出?這點荀子似乎無法提出令人滿意的答案只是以「圣人」能「化性起偽」作為解釋〔性惡篇〕說:「凡禮義者是生于圣人之偽非故生于人之性也。……圣人積思慮習偽故以生禮而起法度……故圣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荀子肯定禮義法度生于圣人而圣人又是積思習偽而來如此循環相因難以確定究竟孰為因?孰為果?由此可見因果經驗不能解釋「第一因」之類的形上問題荀子以其誠毅篤實的性格未能審乎此亦不足怪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