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制度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學校制度簡稱學制是一個國家或社會之中各級各類學校的組合。其所以成為制度是因各級學校有逐級而上的關系如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而各類學校也有互相連系之處如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交流。學校制度是社會制度的一種也是該社會之教育理念的具體實踐。 近代學校制度的形成蓋與國家或民族主義的興起具有密切的關系。就學制演變的趨勢而言世界各國大都是從原先多軌分化、不相溝通的情況逐漸走向「一本多枝」的發展。如義務教育的實施與延長初等教育與中等以上教育的銜接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延后分化綜合中學的設立等等都是在單軌的精神下要求奠定共同的基礎教育之后一方面可循級而上另方面能左右互換。 我國近代的學校制度濫觴于清朝末年的「壬寅學制」與「癸卯學制」定型于1922年(1922)的「六-三-三-四」的「新學制」。一般來說教育分為國民教育、高級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等三個階段。國民教育九年自六歲起入學前六年為小學后三年為中學。高級中等教育至高等教育分為兩個系統一是普通教育體系教育目標在研究高深學術養成專門人才包括三年制的普通高級中學、四年以上的一般大學及研究所教育;另一是技術職業教育體系教育目標在教授應用科學與技術養成實用專業人才包括高級職業學校、專科學校、技術學院及研究所。此外尚有融入正規學制以滿足盲、聾、學習障礙、語言障礙、身體病弱、肢體障礙、資優、特殊才能等需求的特殊教育以及比照正規學制照顧失學民眾的補習教育;從小學、中學、高中等普通補校到高職補校、專科補校等性質分別相當于各級中、小學校及二專。 學校制度影響教育甚鉅如國內正規學制較缺乏彈性而失之僵硬。國民教得學生來源駁雜非自愿性強異質性也高。一元化的課程與教學固然有利于基本學力的培養卻無法觀察輔導學生的個別差異助其適性發展。中等以上教育階段普通教育與技職教育雙軌分化界限森嚴。中學畢業之后一旦進入某個體系一輩子就如走向一條不歸路難以回頭。過早的分流構成兩條鮮有交集的平行線「兩個文化」的殊途陌路約限了青少年統觀世界的視野而尊崇普通教育、輕卑技職教育的不正確觀念更導致激烈的升學競爭進一步窄化了青少年領略人生的范疇。凡此在在反映現行學制有待改進。 學校制度應隨外在環境的變動做適度的調整。今后個人的預期壽命不斷延長社會的變遷時距將不斷縮短個人一生當中可能遭遇多次的時代變遷資訊與科技的沖擊加劇經濟與產業的轉型加快如何增進民眾的適應能力殆為學制調適的一項重大課題。人所周知國內這幾十年的學校教育內容深受升學競爭及文憑主義的影響學科本位一枝獨秀課程與教學重視精粹化的分科知識忽略普遍性的日常生活造成孤立和枝節的社會化過程。邁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教育必須講求統整的通識陶冶及連續的生涯發展從幼兒教育到高等教育徹底融貫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的力量打破普通教育與專門教育的壁壘培養社會大眾觸類旁通的自我學習能力因應詭譎多變的社會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