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主義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在哲學里功利主義是一種道德理論主張行為的對錯或是非標準在于其是否能增進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或是否能為最大多數人減少苦痛;邊沁(J. Bentham 1748~1832)稱這主張為「功利原則」(the principle of utility)。 功利主義以行動結果來判斷行動之是非對錯并不考慮行動者的居心或動機。依這種理論而言無論一個人居心如何良善只要其行動違反了功利原則就視為錯為非;反過來說不管一個人居心如何險惡只要行動符合功利原則就可視之為對為是。這是和康德的道德主張(Kantian Ethics)相反的一種說法。 功利主義的主要倡導人雖是邊沁但其根源卻可追溯至古希臘哲學;后來霍布斯(T. Hobbes 1588~1679)和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的著作中也有功利主義的思想。將功利主義說得比較清楚的則是赫欽森(F. Hutcheson 1694~1746)其余如休姆(D. Hume 1711~1776)和普利斯萊(J. Priestley 1733~1804)等人的作品也都有功利主義的言詞。 功利主義的中心思想既在于增進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而學者們對幸福又各有自己的解釋于是衍生出不同的派別。 古典或傳統的功利主義認定:幸福為快感(pleasure)的取得或苦痛(pain)的消失因為快感的本身是好的且應該追求而苦痛的本身是壤的故應避免。為了方便快感及苦痛的計算邊沁設計了一套計算公式以苦樂的強度、長短、確定性、頻率、多寡、純度及范圍做計算的依據。依此每個行動所產生的苦樂都可計算得非常精確用以判斷行動的優劣以便做合乎道德的選擇。 古典的功利主義又稱為享樂的功利主義(hedonistic utilitarianism)。約翰.彌爾(J.S. Mill 1806~1873)在表面上支持古典的功利主義但卻主張在計算行動的苦樂時不僅須考慮到快感或苦痛的量也要考慮到質;但這個主張卻妨礙了計算的客觀性。 穆爾(G.E. Moore 1873~1958)認為幸福不應該單純地視為快感的取得或苦痛的消失;主張在計算行動是否能增進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時應考慮的不僅是快感更要包括美德、愛、知識和美。這種主張往往被稱為理想的功利主義(ideal utilitarianism)。 除了古典的與理想的功利主義之外有人把功利主義分為行動的功利主義(act-utilitarianism)、普通的功利主義(general utilitarianism)和規則的功利主義(rule-utilitarinism)。 行動的功利主義主張不論任何行動在行動之前必要依功利的原則來判斷該行動是否利大于弊只有在估算過之后才能采取行動。這種功利主義強調的是:須就每一行動的結果估算;道德原則不是判斷行動善惡的最終依據。 普通的功利主義主張:在行動之前要問「假如每個人都采取同樣的行動其結果是否會利大于弊?」假如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就是對的;反之就是錯的就不該采行。 規則的功利主義強調道德規則的重要性;所重視的是:行動是否符合道德規范而所要依循的道德規范則要能創造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 功利主義受到批評的地方很多茲舉數端如下: 1.很難估算出一項行動或一項道德規范的利弊:一個行動在短期內或許利大于弊但卻不能確定長久以后仍然如此。2.功利主義的主張違反了一般人的信念:一般人會認為行動者動機的良善與否應列入考慮之內一個人若居心不良的采取一項行動即便此行動恰巧有利于大多數人一般人通常也不會嘉許這種行為。3.功利主義實施的結果往往會犧牲少數人的基本福祉因此違反了正義原則:由于功利主義看重的是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理論上可以犧牲少數人的幸福來達成其目的與當代尊重個人的精神相違背。4.功利主義不是周全的道德理論:例如有甲乙二人的行動所產生的利相等但是甲行動中卻包含了一些不正當的手段如說謊、欺騙之類照一般狀況說大多數人會舍甲就乙這說明了行動的結果并不是一般人考慮的唯一標準。縱然功利主義有很多的缺點但因理論簡易符合很多人的習性仍然有吸引人之處。
功利主義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簡編版
1:泛指一切以行為的結果來衡量是非的學說。如我國古代申不害、韓非等的思想或西方古希臘的哲人派等。 【造句】在功利主義的價值導向下如何維持人性尊嚴是一項重要課題。
功利主義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泛指一切以行為的結果來衡量是非的學說。如我國古代申不害、韓非等的思想或西方古希臘的哲人派等。英國學者邊沁所提倡的概念。認為行為的是非取決于能否具有增加快樂或減少痛苦的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