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傳播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學者經由正式(formal)與非正式(informal)的資訊管道使用并傳播學術資訊(scholarly information)稱為學術傳播(scholarly communication)。正式的傳播途徑包含圖書、期刊、會議論文、博碩士論文、研究報告、專利和標準等公開發表的文獻。非正式的傳播途徑則指同事間交談、備忘錄、私人來往之信件、會議討論與交換預刊本(pre-print)等。學術傳播包含人文學、藝術、社會科學及自然應用科學等領域的資訊傳播。195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由于科學家的學術文化交流較活躍科學傳播受到很大的重視。1970年左右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的傳播才逐漸引起關注。在創作學術資訊的過程中必須掌握前人的相關研究以之為基礎避免重復并作為自身研究的參考此即為資訊利用亦即資訊尋求。換言之學者將研究成果發表散播于出版品中并從這些出版品中尋求資訊因此學術傳播與資訊尋求可謂一體的兩面二者并構成一循環。學術傳播系統包括研究人員、出版者、學會、圖書館與書店等重要成員。正式的學術傳播途徑即圖書、期刊、與包括會議論文、博碩士論文、研究報告和專利等之灰色文獻稱為一次資料(primary sources)。而經過整理匯整及密集加工成書目、索引、摘要、目錄、名錄、手冊、便覽、字典和百科全書等協助資訊尋求者查尋一次資料之所在者稱為二次資料(secondary sources)。正式的學術交流是公開的資訊嚴謹而完整可永久儲存且可檢索。但正式的學術傳播不是即時互動的資訊較舊。近年來學術傳播有期刊出版的危機期刊價錢昂貴另有出版延宕、同儕評審等常探討的議題。網際網絡(Internet)創造散播研究的新的低價方法高能物理領域以電子自行出版(e-print self-publishing)新技術處理科學資訊之傳播。公開取用(open access)和大學機構典藏制度亦改進了學術傳播。1998年6月美國研究圖書館學會(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簡稱ARL)設立學術出版及學術資源聯盟(Scholarly Publishing and Academic Resources Coalition簡稱SPARC)在網絡數位環境中擴展資訊傳播。未來學術傳播之趨勢著重于利用電子工具散播資訊除了使用搜索引擎、電子書、電子期刊、電子資料庫、和網絡資源另一新形式的電腦輔助傳播系統-博客微博等媒介亦方興未艾。傅雅秀(1999)。從圖書資訊學的觀點探討科學傳播。Aaron L. (2010 Oct.) Efficiency of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a survey of world scien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1(10) 2049-20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