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不殆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知止不殆的意思是說知道適可即止則不致陷于危殆。這句話見于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參見「知足不辱」)照此處解釋是說在人必須有所做為的時候也要在應該停止的時候就停止可以免致「過分」而招致危殆。反之如果「一意孤行」下去其弊病必然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就是只見到一面忽略了另一面。因為老子從「相反相成」的原則立論反對只有一面的觀點和作為。所以無為是有為之始同樣的知止才是保身的訣竅。若只知進而不知止最后必然落到沒有退路的地步反而前功盡棄。另又見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二章:「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如止所以不殆。」意思是說社會國家肇建之初先制定官司職守與名分尊卑一旦典章文物燦然大備之后人們應該知所節制崇儉返樸如此社會國家才能長久安定不致陷于危殆之中。這里「知止不殆」的「止」有焦竑與高亨的兩種解釋。〔老子翼〕的作者焦竑認為「止」就是「鎮以無名之樸」的意思因為「有名」是人們為了立官分治所做的方便設施然而人類社會一旦「有名」便從自然渾樸的狀態墮入文明矯作的狀態。文明進步智巧高明使人日益遠離自然喪失本真陷于罪惡禍亂的淵藪。此刻唯有「知止」以無名之樸也就是自然純樸之道凈化人心才能使國家社會奠于長治久安之基。這里「無名」就是指自然之道所謂「無名天地之始」(第一章)、「道隱無名」(第四十一章)都在說「道」難以名言。人們如果能善守自然之道反璞歸真則可避免文明進步帶來的惡果如〔道德經〕第三十七章所說:「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鎮之以無名之樸」的「鎮」就是「止」的意思為政的王侯如果能夠善守自然之道以清靜無為治理天下雖然人類社會在進化的過程之中漸失自然私欲滋生為政者仍可以自然樸質之道節制之不使物欲橫流人心因而安靜平和天下也就長保太平。 焦竑認為「知止」是指為政者以清靜無為之道節制文明進步使人類社會常處于和平安樂的素樸狀態。〔老子正詁〕的作者高亨則認為根據河上公本〔老子〕「止」作「之」「夫亦將知止如止所以不殆」應作「夫亦將知之知之所以不殆」。這里「之」是指道「知之」就是「知道」的意思。據此高亨認為第三十二章的意思應作如下解:開始替道制名道一旦有名王侯就可以循名知道如果能循名知道也就不會有災害危難及身了。高亨的解釋雖然也說得通與三十二章與三十七章的旨趣也相合但焦竑的解釋似乎較高亨更為恰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