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要道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至德要道見于〔孝經〕首章中孔子說明「孝」為先王的「至德要道」;在第十二章〔廣要道〕和第十三章〔廣至德〕中孔子進一步說明了為何「孝」是「至德要道」的道理。 孔子說先王用至德要道來治理天下人民順從互相和睦從上到下都沒有怨尤最重要的就是一個「孝」字。因為孝是「德」的根本而孝的表現則可分為開始、中段和終結三個層次或段落。孝的開始在于愛惜并保護自己的身體因為身體是父母給的愛護自己的身體就如同尊敬父母原文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中段是立身行道在于修身建立德行獲得行事的能力成就事功。這一段多半在為國服務方面孔子時即說是「事君」。最后由于自己的貢獻揚名于世父母也得到榮耀成為教子有方的人可說是孝的終結。 先王統治天下做人民的表率先從本身做起為人民建立典范所以先王的要道如〔廣要道章〕所說:「子曰:『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即是以「敬」為本以禮樂為輔。至于至德則是〔廣至德章〕所說:「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孔子認為「孝」不僅是做人的根本道理也是政治的基本要件。為政者要以身作則才能推行政治教化所以為政者的道德修養和德行是最主要的條件如〔論語.為政篇〕所說的:「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儒家篤信「孝道政治」對父母的孝與對兄長的「悌」和對君王的「忠」都是一樣的其本質都在于「敬」上也因此「忠君」與「孝親」都是天經地義。由于〔孝經〕表現的思想歷代君王對〔孝經〕都十分重視唐玄宗特撰御注廣為流行。不過事實上〔孝經〕所提倡的「至德要道」不只是對于人民或為人臣者的要求也是對君主本身的要求惟有當君主本身是「愷悌君子」時才稱得上為「民之父母」才能受到人民的愛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