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學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修辭學」依其從英文字翻譯而來的意義是一個學習科目或者也可視為一門學問;是歐洲中世紀七藝之一且認為是一個重要的文科。但其源流卻始于希臘三哲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有一本專著即名[修辭學]。 照亞里斯多德的[修辭學]中所說這是一種「藝術」是「說服者」(說服別人接受自己的意見)所用的一種工具或方法;也可以說是「說服的藝術」。其中含有三個主要因素:一是「說服者」的性格能取信于聽眾;二是說辭能打入聽眾心坎引起聽眾的熱情反應(如另有相反的說服者或意見時不妨刺激聽眾引起對對方的反感以至憤怒轉而愈益服膺自己);三是要言而有徵可以用實例、諷喻辨明「真理」。由是「說服者」必須了解人情人性善用歸納的邏輯推理(特指亞氏所倡的三段論法)。說服類似「辯論」(dialectic)卻不是對「一個人」而發而是面對「某一類人」發言則可旁敲側擊。言辭的技巧旨在說服聽眾并不嚴格的要求誠實。即是以能引起聽眾興趣為主必須投其所好在涉及利益時當以最大的利益為指向。 亞氏的[修辭學]針對三種用途即政治、訴訟(法庭)和典禮的演說辭或祝辭。政治方面的話題有方式和工具戰與和、國防、輸出與輸入、立法等。法律方面以行為的是非為旨辨別合法與違法的行為以與正義對照。典禮演說或祝辭之類關乎善惡的褒貶。前二者都要激起聽眾的情緒作用于是亞氏對情緒的定義和類別也有相當明白的解釋并由情緒論及倫理和道德。不過說服在于以言辭折服對方或聽眾所以說話的藝術成為重要條件。 亞氏書中由說辭論及文章即文章的說服功用從而列舉四種不當的例子如誤用復合辭好用詭異字用長而頻繁的形容辭不當的隱喻。而正確或良好的方式則是:善用連接辭用明顯而特別常用的辭句避免含混不清明白陳述。對于全部說辭也要有適當的組織最主要的必然是陳述而繼以例證。 由于歐洲中世紀時先發現了亞里斯多德的遺著修辭學在西方遂成為一個重要的辭目。實則在亞氏之前柏拉圖(Plato 427~347 B.C.)的著作中(如Phaedrus)已經論及修辭而其后以演講術著稱的西塞祿(M.T. Cicero 106~43 B.C.)的遺著即將哲學與修辭學合為一體以為哲學須靠修辭而表現說服力且強調公眾場合的演說效果其著作之一即為[演說家](De Oratore)認為偉大的演說家具有說服力與說服的技巧但演說的內容則須具有哲學觀點或主張方能顯示其見解有使人信服的作用。 中國典籍中向無「修辭學」一辭所以在西學輸入之前并無以此為名的「科目」。實則中國不但有此科目而且有充分的名辭概念和史實只是未出現「修辭學」一詞而已。 中文典籍中首先出現「修辭」二字的是[周易、乾卦]中的「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注為「修辭見于事者無一言之不實也。」是說言辭和事實、實例以至道理相符合已確定了言辭誠實是取信于人的原則。次見[論語.先進]中有「言語宰我子貢。」言語即是說辭正確的說即「修辭」而子貢之善于言語多見于其他記載足證子貢在說話方面有獨到之處。同時孔子為魯相的夾谷之會也表現了孔子的說服力。又[論語.子路]中有「子曰:誦詩三百受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則不但以「詩」為外交「辭令」的泉源更是通達「政治」的工具即不僅有「說服」的功能而且有通達政務的效用至少兼具了如亞氏所說的說服用于政治。又[論語.憲問]中有句是「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對言語和德性做了區分 而且孔子對修辭以「詩」和「禮」為依據從其中領悟說服的技巧。(按[禮記.曲禮上]中有句為:「禮不妄說、不辭費。」辭費即是說不必要的話。) 從我國典籍和史書記載中文之「言辭」或「言語」字面上和「修辭學」不同實質上包括「說服」的內容、用途、方法和技巧而且以「道德」為指導原則其用途不僅在「施政」(政教闡釋)、「聽訴」、國際(戰和)等方面即在說話和為文也以求「辭達」為主要方向。 從戰國以來便傳有鬼谷子授徒的科目中有「說話」一類戰國縱橫家的蘇秦和張儀即出自其門。而戰國時期「說客」之多不能勝數多數以「說服」一位國君采取戰或和的決定見于政治方面的最多現有[國語](左丘明撰韋昭注)一書。不過似乎多在面對國君一人而作但在面對一位國君時其臣下中不免有持異議的含有如亞氏所說面對反對者的「說服」方式與技巧。至于齊國的「稷下之士」以在「稷門」下當眾演說而得名恰似亞氏和西塞祿所講的演說。此后至漢高祖與楚王爭鋒時還靠「說士」如酈食其、陸賈之流的游說得成滅楚興漢的帝業足為「修辭」有「學」的明證。 至于在書寫或著作方面歷來的作者無不注意文辭「工美」見于著作但少系統的論述直到劉勰著[文心雕龍]可謂為中國「修辭學」的經典之作劉氏只是不知道西方有這個名稱而已但中國人卻不可不知更不可誤以為中國原來沒有修辭學。 試從[文心雕龍]撰寫的旨趣看在劉勰[序志]中說在于「樹德建言」已超出「說服」之上。目的則在于「體現要義」所以「本乎道師乎圣體乎經酌乎緯變乎騷」用以為文章的樞紐;并剖析情理修飾文采說明風骨包括附會和變通;又陳述聲律和練字等問題。體系之宏偉完整也超出西方修辭學之上。全書有四十九個題目盡在前四十五則之中即使以書寫文章為前提然和「正式語言」如「說服」的性質比照也并無二致也不只用于政治、法律及典禮而已;其效用也不在一時一事的取決更關系著長久性的政策建言申張正義倡明體制意義也更為深刻。后世只把[文心雕龍]當作文學修辭之書未將其應用擴展至其他著作領域殊為可惜;更未將其對書寫的經緯用于言辭則是極大的損失。而在教育中擇其中言辭的要旨作說話的原則應該使言者或教師說話增加說服力是亟值注意之處不必以為中國無「修辭學」而有所憾。
修辭學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修辭是指如何調整語文表意的方法設計語文優美的形式使精確而生動的表現出說者或作者的意象期能引起讀者共鳴的一種藝術。研究此種藝術的學科即為「修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