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品格」一詞從字面解釋在兩個字連用時「品」取類別或等級之意「格」取法式或準則;品格合為個人情感、思想與行動整體表現(xiàn)之一致而獨特的現(xiàn)象。其涵義一為道德的一為心理的;但道德的品格仍含有心理的成分。 心理的品格含有情緒作用的成分重在個別差異常作相對的描述如急躁與溫和、穩(wěn)健與喜怒無常之類;思想方面如靈活與遲鈍、變通與拘泥之類;在行動方面如敏捷與遲緩、靈巧與笨拙之類。這三方面的狀況并非一致的居于一端同時每一方面的兩極端之間因程度的差別而有種種情形由此而形成個性以至人格并表現(xiàn)明顯的個別差異。自心理學趨向科學研究后多用人格內(nèi)含的成分名辭如因素或特質(zhì)等描述人格用品格者漸少因「品格」二字含有道德意味不易用數(shù)字衡量。 道德的品格雖含有先天與后天兩種傾向但更重后天修養(yǎng)的結(jié)果故而品格指與法式或標準及價值符合的程度而有品格高尚或低劣之說。在這個涵義中對人的觀察或衡量常以道德標準為依據(jù)如誠實、正直、友善、忠信、勇敢等;和這些標準相反的表現(xiàn)便成為不足掛齒者。因此品格有對人做價值判斷的命意或者稱為「人品」也用「人格」一辭但在用人格時與心理學中所用的內(nèi)涵已不盡相同。 我國自古以來便主張用教育為陶冶品格的方式;其中含著一個先在的認識即是每人的個性固然有先天的稟賦但卻相信后天的教養(yǎng)有改善和發(fā)展的作用即是原來不合道德標準的可以藉教養(yǎng)而改變成為合乎道德標準而原來合乎道德標準的可以更上層樓進而止于至善。因為人自初生一無所知的狀態(tài)要靠教養(yǎng)而生長發(fā)育;而生長發(fā)育是漸進的須經(jīng)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把所學的道德規(guī)范納入意識之中形成自己的觀念成為品格的內(nèi)涵才有了道德價值。故而教育中的品格陶冶既不能期望速成也不能有任何疏忽須要隨時隨地小心培養(yǎng)。培養(yǎng)品格是「樹人」的工作。 假如人的心靈像塊蠟板品格就是蠟板上較深的刻痕而這樣的刻痕會影響到整塊蠟板的外形與功能。依此比喻品格是個人顯著的心理特質(zhì)對個人的思維、判斷及行動有相當大的影響。 在哲學或心理學的討論中「品格」一詞和「人格」(personality)往往可以通用。但兩者不同之處有二:(1)品格所指的范圍較狹偏向于個人的品質(zhì)而人格的范圍較廣所含的行為類型比較明顯; (2)如以心靈為蠟板為喻品格是心靈這塊蠟板上較深的刻痕而人格則是心靈蠟板上所有刻痕的整體。 在教育學的領(lǐng)域中品格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但在過去幾十年以皮亞杰(Jean Piaget 1896~1980)和郭爾保(Lawrence K?hlberg 1927~1987)道德教育理論為基礎(chǔ)所發(fā)展出來的道德教育卻忽略了品格的重要性。有些學者以為人的品格自出生以來就逐漸形成道德判斷及行動所涉及的不僅是人的理性也是人的品格故忽略品格的道德教育乃是教育的疏失。
品格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簡編版
1:品行人格。 【造句】品格端正、品格高尚
品格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品行人格。《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五》:「宋朝錢塘有個名妓蘇盼奴與妹蘇小娟兩人俱俊麗工詩一時齊名……自道品格勝人不耐煩隨波逐浪雖在繁華綺麗所在心中常懷不足。」《紅樓夢.第五回》:「不想如今忽來了一個薛寶釵年紀雖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豐美人多謂黛玉所不及。」品評文學、藝術(shù)作品的質(zhì)量與風格。唐.韓愈〈畫記〉:「明年出京師至河陽與二三客論畫品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