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學派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永康學派是南宋講求實學的一派;專言事功前無所承崛起于孝宗年間(1162~1189)。因其代表人物陳亮的祖籍在浙江永康所以稱為永康學派;又因學者稱亮為龍川先生故又稱龍川學派。成員有陳亮的弟子喻民獻、喻偘、喻南強、吳深、林慥、陳頤、郎景明、方坦、陳檜等。 陳亮(1143~1194)原名汝能宇同甫號龍川生于高宗紹興十三年卒于光宗紹熙五年。因重視功利排斥性命之學與朱熹理學、陸九淵心學相對立故與葉適所代表的永嘉學派時人并稱為事功派。陳亮監于南宋的殘破不甘心作一道學家決定走上讀史、明經、經世的救國道路所著〔英豪錄〕、〔三國紀年〕、〔史傳序〕等書多為讀史心得反映功利主義的價值觀。在〔經書發題〕中就用功利實學的思想改造儒學、排斥道學。二十六歲應試未取連上〔中興五疏〕提出反對和議、爭取中興的建議未受理睬。九年后又連續三次上疏批判主和派的錯誤提出改革措施觸犯部分官僚的利益被以莫須有的罪名前后兩次逮捕入獄。就在淳熙十一年(1184)他第一次出獄后朱熹作書指責他「平時處于法度之外不聞儒生禮法之論」并勸告陳亮「絀去義利雙行、王霸并用之說」以醇儒之道自律免于人道之禍。陳亮開始作書答辯兩人書信往來三年之久展開歷史上聞名的「王霸義利」之爭震驚當時學術界也因此確立了永康學派的歷史地位。 陳亮的學術思想堅持道在事中的世界觀認為「盈宇宙者無非物日用之間無非事」反對朱熹「宇宙之間一理而已」的命題把道還原為依存事物而并非作用于事物的客觀規律。也反對陸九淵將「萬物皆備于我」解釋為「萬物森然于方寸之間」而說「一人之身百工之所為具」經由百工提供物質財富才能維持個人的生命。其次陳亮主張「實事實功」的認識論須先窮究天地造化之物考察古今沿革之變才能從中發現歷史發展規律藉以具體把握朝代興衰的原因;不贊成朱熹強調先驗之理的推演以理為本的路物致知說。陳亮又認為治史的目的是「期于開物成稱酌古理今」為了現實才須研究、認識歷史。為學目的是「學為成人」而非作一醇儒。 陳亮的政治思想堅持王霸并用因為王道即師道乃是運用道德教化進行統治;霸道即君道乃是運用政治法律制度進行統治。前者是以仁義孝悌教化天下后者是以禮樂刑政匡正天下二者應該交修并用當然霸道仍是本源于王道重視霸道作為一治理國家的手段。這是針對朱熹等道學家贊美三代貶抑漢、唐的謬論而發。其次陳亮主張限制君權皇帝應將一切政事付之公議并給予中央及各部以較大的權力使得財自阜、兵自強、利自興、守自固才能國富兵強。復次在選拔、使用人才的觀點上要對各方面德才兼備的人才破格任用大膽提拔且知人善任用而勿疑久任而不拔因此對教育、用人選舉制度須進行改革。 陳亮主張的教育內容超出儒學的范圍他說:「亮口誦墨翟之言身從楊朱之道外有子貢之形內居原憲之實。」認為即使異端獨到之見亦具有啟發心智的作用。其次教育還須結合南宋社會的現實問題諸如兵法、山川形勢、水利、度量權衡、官民商農以及選舉利弊等事功知識。其三國君應給教育一個寬松自由的環境而且學校要成為討論學術、參議時政的場所。其四主張實用、實學的學風在教育目標上人必須有益于社會而社會也必須為人的生存發展提供條件因人具有多樣性同時有物質及道德的需求人的聰明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識別及證實故必須注重人才的事功表現。 總之事功派想通過政治、軍事、經濟、教育各方面的改革來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因此在教育目標上希望培養道德與事功能力兼備的領導人才在教育內容上則對歷史經驗和現實經驗特別重視。在理學空疏之際可謂空谷足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