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傳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史傳〕是劉勰所著〔文心雕龍〕第十六篇的標題就著先秦、兩漢、魏晉的史書加以論述認為編寫史書要以「依經」、「附圣」、「按實」為原則;把「傳」和「史」合并起來重在以「傳」(音ㄓㄨㄢˋ)為「闡明經義」的解釋而不是指「古書」(傳的另一義是「古書曰傳」如荀子中即有多處出現「傳日」的字樣。)因在劉勰文中極贊〔左傳〕(春秋左氏傳)傳述春秋的微言大義以解釋孔子〔春秋〕的「經旨」使「史」和「傳」合并在一起。 〔史傳〕一篇文字從遠古事跡須靠史書來了解開始說在黃帝時以有倉韻為史官;據〔禮記.曲禮〕載古代帝王左右有專門記錄的人員左史記事右史記言;記言的成為〔尚書〕記事的即是〔春秋〕。(據說東周時各國都有春秋但已失傳唯魯之春秋經孔子傳流下來。)孔子所修的〔春秋〕文字簡單左丘明與孔子同時明白孔子言辭中所含的意義傳述下來創立了「傳體」是極大的貢獻。 文中評述歷來的史書說:見于〔尚書〕的是堯舜的「典謨」、殷夏的「誥誓」。周朝侯國各有「國史」;及周室衰微孔子就魯史而修〔春秋〕得左丘明之「傳」而闡明事件的始末和孔子的「深意」所以〔左傳〕在史書中是貢獻最多的。 戰國時期各國的紀錄簡策未經編年即今所見之〔戰國策〕。漢朝司馬談、司馬遷父子出自史官司馬遷著〔史記〕把〔尚書〕的「典」和〔春秋〕的「經」改稱為「紀」「本紀」記敘帝王的事「世家」記敘諸侯的事「列傳」記敘重要人物;記述典章制度的稱「書」大事和封爵年代的稱「表」歸類次序明白記錄詳實;但也不免有違反經典體例不當之處。 班固的〔漢書〕「十志」完備「贊」和「序」宏富質樸而文雅條理井然。漢末三國時期的史書以陳壽的〔三國志〕內容明晰有人以為可以媲美〔史記〕和〔漢書〕。晉代編寫史書的稱為著作郎有陸機、王韶和干寶的〔晉紀〕以后者較為精審正確。 于是劉勰申論說編撰史書需要貫通諸子百家的著作思想涵蓋千載的盛衰變化以歷代興亡為后世殷監傳流不絕;所以立義選言必須依照「經典」來樹立原則;必須依照「圣人的言論」來做勤勉獎勵或警惕貶斥的依據;然后才能做到敘述詳實評論正確即是「按實」的原則。但是編撰史書也有困難之處如距離撰寫年代太遠的事件不易周密;事件太多的不免疏漏;如果撰寫工作由多人合作又難免有重復或偏一之處不易權衡得當。這些困難造成的弊病如公羊高(〔公羊傳〕作者)所說:「傳說不一」而世俗又愛好「奇聞」不顧「實理」傳說夸大其辭偏重不合常規的說法穿鑿附會以「獨家」所言標榜以致歪曲事實擾亂視聽。實則史家的任務是包舉一代史實對天下負有「正言傳述」的責任卻又往往受到見仁見智的責難是一種十分勞苦的工作所以不能情感用事以免因文字造成禍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