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涼樂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西涼樂是南北朝時期興起于甘肅黃河以西涼州地區的音樂。因地域比較接近漢族地區所以促成中原漢族音樂與西域外族音樂多種成分的融合其中最主要是龜茲音樂融合之西涼樂其后傳入中原。自東漢以后許多少數民陸續內遷與漢族雜居各族的音樂也互相吸收融合而涼州地區漢族與羌族雜居故西涼樂是以漢族舊樂雜以羌胡之聲。北魏時曹婆羅門從商人學得龜茲琵琶和樂曲并世傳其業;前涼國張重華時得天竺樂后天竺國王子游前涼國又傳授其國音樂;是西涼樂的融匯過程。 據〔舊唐書.音樂志〕記載:「其樂具有鐘、磬蓋西涼所傳中國舊樂而雜以羌胡之聲也。」故西涼樂在北涼時號「秦漢伎」北魏太武帝平河西秦漢樂輾轉傳入中原因為久在洛陽傳習后被稱為「洛陽舊樂」東魏、西魏、北周時號「西涼伎」至隋文帝時在七部樂中稱為「國伎」隋煬帝時九部樂中改稱「西涼樂」唐代十部樂沿襲此一稱謂。〔舊唐書.音樂志〕云:「自周、隋以來管弦雜曲將四百曲多用西涼樂;鼓舞曲多用龜茲樂。其曲度皆時俗所知也。」又記載所用樂器有鐘、磬、彈箏、箜篌、琵琶、笙、簫、篳篥、笛、腰鼓等。另在提及「立部伎」八部時說:「自破陣樂以下皆擂大鼓雜以龜茲之樂聲震百里動蕩山谷;大定樂加金鉦唯慶善樂獨用西涼樂最為閑雅。」西涼樂在唐代時因保有較多漢族音樂特性故風格閑雅甚為通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