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辯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識」與「辯」分別出自揚雄〔法言〕一書〔寡見〕篇中的兩段文字。一段是:「好盡其心于圣人之道者君子也。人亦有好盡其心矣未必圣人之道也。多聞見而識乎正道者至識也;多聞見而識乎邪道者迷識也。」另一段是:「或問五經(jīng)有辯乎?曰惟五經(jīng)為辯說天者莫辯乎易說事者莫辯乎書說體者莫辯乎禮說志者莫辯乎詩說理者莫辯乎春秋舍斯辯亦小矣。」就前段文字看「識」是認識或知道有「至識」和「迷識」之分;至識是真知而迷識則是假知。多看多聽而體認到真理的便是真知;同樣多看多聽卻獲得邪說歪理的則是假知。揚雄之意在指當時的人只注重后世學者之言不知先哲所說的真理好假而不知真所以沒有至識。就后一段文字而言「辯」就是「明辨」的意思。要想明辨天地人事一切的理非依賴五經(jīng)不可;易辯天地書辯政事禮辯人間百事詩辯心志春秋辯正理。唯有通過五經(jīng)的學習一個人方能達到真正知道宇宙和人文的真理才是「至識」之境。「辯」須依靠經(jīng)經(jīng)是正道真理在其中而「識」又須識正道才能算「至識」因此「識」與「辯」是密不可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