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知識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課程知識至少有兩種涵意。其一是指所要傳授給學生的包括在各學科中的知識相當于課程內容(curriculum content);其二是專指用來發展課程所使用的知識(curri culum development knowledge)。有關第一個涵意請參閱「課程內容」辭目。此處專談第二個涵意。 第二種涵意的課程知識是一門新興的學問自一九一八年巴比特(J.F. Bobbitt)的〔課程〕(The Curriculum)一書問世起巴比特采用科學的方法藉「生活活動分析」(life-activities Analysis)來解決課程決定上的難題為課程發展奠立了基礎。巴比特之后許多新的課程知識又次第地提出。這些課程知識可區別為五大類。 1.方法/人目的的研究法(the meansend approach):此方法是由泰勒(R.W. Tyler)所創。泰勒于其課程名著〔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一書中提出了四個課程的問題: (1)學校所要追尋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2)要提供何種教育經驗來達成這些教育目的? (3)這些教育經驗要如何有效地組織? (4)如何決定這些目的有無達成? 泰勒認為目標的決定、經驗的選擇、經驗的組織以及評監四者便是課程知識的四大元素。 2.自然的研究方法(the naturalistic approach):自然的研究方法是由渥克(D. Walker)所提倡的。此方法與泰勒的方法最大的不同是以慎思(deliberation)做為課程決定的核心而目標是在執行的過程中慢慢發展出來的而非預先決定后才開始課程的發展工作。 3.認識論的研究方法(the epistemological approach):這種研究方法理論的與實務的課程知識加以區分并主張實務的課程知識應受到重視。其代表人物可推施瓦布(J.J. Schwab)。施瓦布除了重視實務之外更強調中庸之道的重要。 4.經驗分析的研究方法(the analysis-of-experience approach):再概念化學派(reconceptualists)主張課程研究應注重每一個概念的多重意涵不能只重視教育的技術層面或工具層面而應兼重其道德的、倫理的、美學的及政治的層面始能發展兒童成為完整的人。 5.前概念研究方法(the preconceptions approach):此研究方法重視對學生的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