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遷移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學習遷移」歷來受到教育學家與心理學家的重視更是心理學者開始注意學習現象后關心到的問題。學習遷移指在學習一件事物之后對學習另一件事物的影響也就是指已獲得的知識、技能、學習方法和態度等對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 從遷移的作用來分學習遷移有「正遷移」、「負遷移」和 「無遷移」。凡是先前的學習對以后的學習發生積極的影響具有輔助、促進的作用有利于新知識、技能的學習者為「正遷移」。「正遷移」又可能有兩種形式即 「水平遷移」和 「垂直遷移」前者指個人把已學到的經驗推廣應用到其他類似且難度相同的情境后者指把已有的經驗提高一級從而產生高一層的學習。反之若先前的學習產生阻礙作用使后來的學習發生困難者為「負遷移」。若先前的學習對新的學習既沒有積極的作用也沒有消極的影響稱為「無遷移」或「零遷移」。一般而言負遷移是暫時的經過練習和指導可以消除;至于無遷移則很少有這種情形。 從遷移的內容分分為「特殊遷移」和「非特殊遷移」。「特殊遷移」是指學習某種動作技能后對相似情境具有特殊的適用性。「非特殊遷移」也就是原理的遷移是一種更為重要的遷移指學習了普遍的概念成原理可以作為認識其他類似知識的基礎。學習方法和態度的遷移亦屬非特殊性的遷移。 最早作學習遷移實驗的是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W. James)。至于有關學習遷移觀點的解釋有各種理論依據以下是較其代表性的幾種理論: 1.形式訓練說:十八世紀中葉在英法流行一種官能心理學(faculty psychology)。謂人之心由許多不同的官能所組成包括注意、意志、記憶、知覺、想像、推斷、判斷等其強弱是由訓練所致。主張此理論的教育家們認為學校在教材選擇上不必重視其實用價值而應重視其對心智能力訓練所具備的形式認為人心的官能一經訓練之后就會充分的發展而發展完善的官能就具有一種普遍遷移的能力這種能力即可解決與其性質相屬的一切問題。 2.同元素論:為十九世紀初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E.L. Thorndike)所創。主張舊學習之所以對新學習有遷移效果主要是由于新舊兩種學習情境中具有相同的元素兩者之間相同元素愈多則遷移的分量也愈大可以減少學習的時間。 3.共原則論(概括化理論):強調經驗中學到的原理原則是形成新學習情境中產生遷移的主要原因。倡導此論的美國心理學者周德(C.H. Judd)曾以實驗的方法得到證實。此論持有認知論的看法應用時有一先決條件即學習者在舊學習中必須學到并了解原則始能對新的學習產生遷移作用。 4.轉換論:為完形心理學家所倡議強調行為或經驗的整體性即各元素組織成的整體關系對整體情境的領悟。認為每一行為或經驗皆自成一特殊的型態并各具特徵;學到的前一經驗能否遷移到后一個新經驗的學習端賴后者是否具有前者的型態或特徵所以又稱關系論。 5.能力論:有些心理學家把遷移解釋為能力的增加舊經驗能否幫助新學習。從能力的觀點看是基于新學習中需要些什么能力以及舊經驗中已學到些什么能力由此來決定產生學習遷移的多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