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伎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表演藝術》第一期1992年11月。 2:日本傳統戲劇與「能」、「人形凈流璃」并稱為日本三大古典藝能。歌舞伎起源于十六世紀戰國時代的民間流行風俗形成于十七世紀初德川幕府時期原本以歌舞為本位的妓女藝能冠以漢字后稱為「女歌舞伎」內容包羅各種歌謠曲、舞蹈、模仿等綜合物為當時極為流行的大眾藝能其中尤以出云地方「阿國」一團最為出名。「阿國」以修建神社為名進行巡回演出然其本質主要沿襲自中世紀以來民俗藝能的歌舞如《念佛踴》、《女舞》等故諸如此類演出的女藝人通常也兼營游女(妓女)之特種行業;寬永六年(公元1629年)幕府終以妨害風俗為由禁止女歌舞伎的演出業界于是將其轉化為《若眾歌舞伎》由美少年的舞蹈替代了女性演員的演出;不過到承應后期仍以風紀上的理由再次遭到幕府的禁演此后才促成《野郎歌舞伎》的興起演變成為由成年男性反串女角演出并發展出以故事情節取勝的現今演出形態;自此歌舞伎獲得正式營業執照在三都「江戶、大阪、京都」分別建立劇場演出經營成為都市的重要游樂之一。大約經過一世紀后的元祿時代(1700年左右)歌舞伎在融合各種表演藝能后脫離了其原本粗俗的民眾娛樂發展成為現今戲劇完整的演出面貌且在市川團十郎等多位名演員的努力下使元祿時代成為歌舞伎的盛世。十七世紀末期十八世紀初期奠定了藝術美學詭異和戲謔是其最大特色。相較于《能劇》的古典和閉鎖性歌舞伎則隨著時代不斷演變其性格演出也因題材、舞臺等演出形式而較具親和力和開放性為江戶時代民眾主要的娛樂具有濃厚的庶民性內容較為社會寫實。取材于現實社會發生的景象劇情通常分為「武道事」、「俏事」、「濡事」、「荒事」等段落。「俏事」是指貴族公子落難街頭行乞的情景;「濡事」意指男女交歡的情愛場景;而「荒事」是豪勇之士平定內亂的場面可說是武打劇。在舞臺角色部分也有主角、丑角、大臣、極惡之人等。如同中國傳統京劇臉譜一般歌舞伎里化妝的色調也表徵角色的性格通常紅、白、黑、藍是舞臺基色其中藍色表現角色陰險的性格。
歌舞伎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一種日本古典戲劇。表演時演員穿戴古衣冠、繪臉譜動作和裝扮帶有夸張性。場上人物只表演動作和說白另有歌者在旁伴唱。傳統劇目中有《勸進帳》等十八出聞名作品稱為「歌舞伎十八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