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面舞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Dance》1998. 2:舞蹈類型。假面舞是歐洲宮廷芭蕾的一種它主要的目的是作為增添宮中的社交活動場面之娛樂、聲勢演出的形式混合服飾、布景、舞蹈、詩歌和音樂。法國和意大利的宮廷都有假面舞但英國的假面舞最為壯觀與有名從1601年至1631年間(特別是都鐸皇朝和史都華特皇朝期間)它的創(chuàng)作混合了文學(xué)和視覺設(shè)計場景達(dá)到藝術(shù)表現(xiàn)的最高峰桂冠詩人瓊生(Ben Jonson c. 1573-1637)與名建筑家瓊斯(Inigo Jonse c. 1573-1652)合作為英國創(chuàng)造了30部以上的假面舞。參于制作假面舞的音樂家包括費(fèi)拉波士可(Alfonso Ferrabosco 1575-1628)、可培拉里奧(John Coprario c. 1570-1622)、堪匹翁(Thomas Campion 1567-1620)、藍(lán)尼爾(Nicholas Lanier 1588-1666)和勞斯(William Lawes 1602-1645)。許多關(guān)于英國假面舞的資料至今仍保留完整。1649年英國共和政體成立之后假面舞轉(zhuǎn)向劇場發(fā)展許多戲劇與歌劇混合的Semi-Operas 都插有假面舞例如菩賽爾(Henry Purcell 1659-1695)的《女先知》(Dioclesian)、《阿瑟王》(King Arthur)和《仙后》(The Fairy Queen)布瑞頓(B.Britten 1913-1976)的歌劇《Gloriana》也有假面舞的場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