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民歌、民謠(folk song)或民間音樂(folk music)系由民間哼唱發展而來有別于受過專門音樂訓練或教育的作曲家的作品。一般認為民歌是所有音樂的起源。以我國來說西周、春秋戰國都有民間音樂與民歌、民謠。〔詩經〕被音樂史家認定為我國最早的民歌總匯。〔書.舜典〕稱合樂的曲調為歌;〔詩.魏風.園有桃〕謂徒歌為謠;〔傳〕解釋為「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李敬齋〔中華字源〕謂「謠徒歌也……無絲竹之類而獨歌之。」世一書局印行〔最新標準字典〕用語體文解釋為:「有樂器伴奏的叫歌沒樂器伴奏的叫謠。如今通稱民間歌曲叫歌謠。」〔中國音樂與樂器〕的作者李振綱也有相同的說法(見該書第22頁)。 由于歷史的發展加上各地風俗民情的差異不僅民歌民謠的內容發展極為廣泛連作曲形式與演唱方式也有變化。民歌民謠包括勞動工作的歌曲(國人稱之為號子)、談情說愛的情歌、飲酒作樂的歌謠、諷今說古的歌曲、紀念有特殊貢獻者或友朋的挽歌、敘述事物的曲子或是常常可以聽到的山歌。 我國的勞動歌曲(號子)是從事勞動時伴隨工作的步調而有節奏配合的歌謠人多一起勞作時調劑身心的民間音樂北方人稱為「吆號子」而南方人稱為「喊號子」。 山歌則大多于開闊之處或山坡地工作或休閑時吟唱。北方或高原地帶的山歌特點在于粗獷而南方則較為柔和。 西方國家也都有其種族或地區的民歌民謠。這些民間歌曲最初都是口傳下來與我國相同。雖然各國的民歌各有其特徵但是有些民歌卻有相似的地方比如說有些蘇格蘭民歌與阿拉伯民歌有相似之處俄國吉普賽人民歌與巴西某些民歌也有雷同之處。 民歌譜成曲子之后大都保持其原始格調旋律方面盡量不做更動但在和聲方面則受譜曲者以及時代的影響。原則上民歌最初是由其一個未知名的人所創作歷經了許許多多的年代經過一再增加或刪減和聲、節奏甚至一些旋律而變成現在的聲調。所以有人認為民歌是集體創作的作品。 西方最早的民歌可以追溯到十三世紀冰島的民歌及波蘭的戰歌(Bogurodzica)。西洋民歌參考資料:但可持(W. DancKert)〔歐洲民歌〕(Das europ?ische Volkslied 1939)倪托(B. Netti)〔民族音樂學之理論與方法〕(Theory and Method in Ethnomusicology 1964)勞力士(R.M. Lawless)〔美國民歌演唱者與民歌〕(Folksingers and Folksongs in America 1965)亨利(M.E. Henry)〔研究美國民歌的目錄〕(A Bibliography for the Study of American Folk Songs 1937)。
民歌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簡編版
1:民間創作并在民間流傳的詩歌、曲子等。 【造句】各地的民歌樂曲往往真實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情感。 2:民謠。 【造句】詩經中的國風就是古代各地的民歌。
民歌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民間歌曲。指由民間創作產生并流行于民間富地方性色彩屬于民間的通俗歌曲。也稱為「民謠歌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