罔民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罔民」是說政治領袖不可使人民無知而又誣陷人民出于〔孟子·滕文公上〕是孟子回答滕文公有關治國之道時提出的主張;文字是:「民事不可緩也。〔詩〕云:『晝爾于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于民有制。」 孟子告訴滕文公農事攸關人民的生存因此不能延誤人民耕種的工作;先引用〔詩經·豳風·七月〕中所載:「晝爾于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來說明人民終日為衣食而忙碌的情況是說人民在白天割回茅草夜晚就趕著把茅草搓成繩索稍有空閑又得趕緊修復田間的草寮以備明年春天開始播種五谷。 因為人民所重視的是溫飽要豐衣足食才不致做違法犯紀的事所以國君如果不先讓人民有充分的耕作時間就會衣食不足人民迫于饑寒就會做出種種的壞事來。等到人民犯罪觸刑才用刑罰來處置他們就好像設下網來陷害人民是不仁慈、不負責的做法。一個仁慈的國君是不會做出這種入人于罪的事的。 孟子主張養民和教化要同時兼顧不要以為教化人民并不是急務就延緩施行。人民因未受教化因貧困而為奸為盜乃是國君的錯誤。只知用法令懲罰犯罪者而不先行教化就如驅使未經訓練的軍隊上戰場一般等于是故意將他們置于死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