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爛陀寺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那爛陀寺又作那蘭陀寺、阿蘭陀寺意譯施無厭寺為中印度的古佛寺名位于古摩竭陀國境內;其地在今拉查基爾(Rajgir)北方約十一公里處之巴達加歐(Baragaon)。相傳五世紀初笈多王朝之帝日王(梵語Sakráditya)為北印度曷羅社盤社比丘(梵語 )建立本寺歷代相繼增建遂成為古印度規模宏大的寺院及佛教最高學府;我國唐代玄奘曾留學于此。 此寺的由來及沿革據〔大唐西域記〕卷九的記載:這座寺院本來是庵摩羅園后來有五百商人以十億金錢買來供佛作為講經說法的場所佛陀即于此處說法三個月諸商人聞法而證圣果。佛涅盤后此國鍱迦羅阿逸多(即帝日)王敬重三寶卜占此地為福地即興建為佛寺。 至于寺名之由來有二說:一說伽藍之南庵摩羅林有池池中有龍名那爛陀故取為寺名;一說佛陀前世修菩薩行時為大國王建都此地悲愍眾生善好布施德號施無厭故取以為寺名。 又據〔大慈恩三藏法師傳〕卷三記載:本寺于七世紀時為印度第一大寺僧徒達萬人修學大乘及小乘十八部吠陀、因明、聲明、醫方及術數等。蓋本寺初為唯識學派之中心其后演變為密教之一大中心。大乘有宗的論師如護法、堅慧、光友、勝友、戒賢、智光等人均曾先后于此講學或擔任本寺住持。當時由印度來華之佛教諸師如善無畏、金剛智等也曾修學于本寺。此外遠自我國及東南亞諸國而來之留學僧亦不少有我國的玄奘、義凈、荊州道琳、太州玄照拜州道生及新羅之慧業等。 公元八世紀初笈多王朝沒落印度教勃興此寺亦頓告衰微;十二世紀末曾為伊斯蘭軍隊所毀。到一九一五年印度考古部門開始對此寺作有系統的發掘工作并成立了印度那爛陀博物館以保存出土之文物制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