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陀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書名。用古梵文創作的頌神詩歌和宗教詩歌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文學亦為婆羅門教的根本經典。共有四部分別是:《梨俱吠陀》(Rig-Veda又稱詩篇吠陀)、《夜柔吠陀》(Yajur-Veda又稱祭祀吠陀)、《婆摩吠陀》(Sama-Veda又稱詠歌吠陀)、《阿闔婆吠陀》(Atharva-Veda又稱咒文吠陀);其中最古老的是《梨俱吠陀》其義為「頌歌」或「圣詩之智體」。吠陀的寫作年代不詳大部分學者估計是寫于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200之間即雅利安文化中所謂「吠陀」前期(雅利安文化又稱為吠陀文化蓋以信奉吠陀諸神得名;自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400年之間稱為吠陀時期而吠陀時期可細分為吠陀期、婆羅門期及奧義書時期)。吠陀頌神詩歌是印度教崇拜禮文的主體頌贊傳說受崇拜的吠陀諸神;頌詩集中在第一部本《梨俱吠陀》供大祭司在祭禮上選用。一部份吠陀具有崇高的文學價值同時提供資料說明在雅利安人之前印度已有十分古老的文明。
吠陀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用古梵文創作的宗教詩歌。為婆羅門教、印度教崇拜和祭祀用的贊歌、祭詞、咒語。為梵語Veda的音譯。寫作年代不詳大多數學者估計為公元前一五零零年至公元前一二零零年之間。最古老的《吠陀本集》有《梨俱吠陀》、《夜柔吠陀》、《娑摩吠陀》、《阿闥婆吠陀》四部。而《梵書》、《森林書》、《奧義書》等則為吠陀的解釋書。也作「皮陀」、「毗陀」、「圍陀」、「韋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