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書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凡「采輯群書或以類分或以字分便尋檢之用者謂為類書。」 類書在我國起源甚早魏文帝時王象等編的〔皇覽〕是中國第一部類書。南北朝時有梁武帝敕徐勉撰〔華林遍略〕及北齊祖孝徵等撰〔修文殿御覽〕。唐代之類書據兩唐志所載有48部然流傳者不多聞名的有〔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冊府元龜〕、〔古今合璧事類備要〕、〔玉海〕、〔古今源流至論〕、〔太平廣記〕等。〔宋史藝文志〕著錄的類書有307部聞名的有〔太平御覽〕。明代類書之規(guī)模及數量又超越了前朝尤以明成祖敕撰之〔永樂大典〕全書有22877卷內容包羅萬象是我國最大的類書惜乎經多次兵火戰(zhàn)亂現存者不及原書2%。清代之類書亦頗可觀其中〔古今圖書集成〕是僅次于〔永樂大典〕之類書為我國現存最大的類書他如〔淵監(jiān)類函〕、〔佩文韻府〕、〔駢字類編〕、〔子史精華〕、〔格致鏡源〕等規(guī)模也可觀。類書之總數根據四庫全書總目所載有282種據1935年(1935)鄧嗣禹所編撰的〔燕京大學圖書館目錄初編〕類書之部收錄歷代類書及民國新修百科全書則達316部。 類書之編排方式通常有以類分及以字分兩種。以類分者又分為二:(1)兼收各類如〔藝文類聚〕、〔太平御覽〕; (2)專收一類如〔小名錄〕、〔職官分記〕。以字分者可分為:(1)齊字尾之字如〔韻海鏡源〕、〔佩文韻府〕; (2)齊字首之字如〔駢字類編〕。 類書系摘自古籍擇要匯編由于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無所不包是查尋歷代典籍所載各種資料的重要工具書舉凡考核事典、稽查史事、尋檢詩文、考索故事演化、輯佚古書和校傳本之偽謬都可利用類書。唯類書既以前代類書為基礎而修纂內容輾轉迻錄加以成于眾手編纂匆促訛誤頗多自是在所難免且引用古書往往任意割裂原文致失原貌故使用類書時最好能按其所注出處覓得原書覆查。 類書有人稱為是中國式百科全書其實它和百科全書有別。兩者的共同點是皆為無所不包之查尋工具書不同的是類書系匯輯前人相關資料排比而成所提供的是線索用以查尋往昔舊知識;而百科全書系由各科專家對各種主題作有系統之闡述資料新穎便于查尋現代的新知識。
類書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簡編版
1:從各種書籍中采輯資料按其性質內容分類編排以便查尋的老式辭典。如《藝文類聚》、《太平御覽》、《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等。
類書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一種老式辭典。系從各種書籍中采輯資料然后按其性質內容分類編排以便查尋資料用的工具書如《藝文類聚》、《太平御覽》、《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等。由于有些類書徵引許多現已佚失的古籍故對于輯佚考證古籍有很大的幫助。也稱為「分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