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蒙特梭利(1870~1952)為意大利教育家是意大利第一位畢業于羅馬大學醫科的女士(1894)。她曾在該大學精神病治療所擔任助理醫師對智能障礙兒童的教育問題發生興趣。她相信兒童具有創造潛力有極強的學習動機有被作為獨立個體對待的權利。一八九九年至一九零一年她任羅馬精神病醫學學校校長。一八九六年至一九零八年她在高等院校講授生理學并繼續鉆研哲學、心理學和教育學。一九零七年創設第一所「兒童之家」收容貧民區的兒童她將教育智能障礙兒童的方法應用于智力正常者同樣有效因而導致其他蒙特梭利式學校的設立。 蒙特梭利對付統一教育和家庭教育均持批判的態度她認為傳統的教育壓抑兒童個性不能造就人才不能敵發潛能。因此主張教育的基本行務是為兒童提供良好的環境讓兒童從各種適宜的活動中完成自我的發展。她使用的教育方法主要是透過兒童的自由活動和自助的教材教具發展兒童的直覺和感覺能力即教師提供并示范專門設計的教具但始終居于幕后而讓兒童自己去操弄教具。她認為生理的成熟和智力發展有密切關聯。兒童在某一年齡就具有這一年齡相對應的「敏感期」。在這一時期兒童的興趣和智能最適于學習某種知識和技能。此后她遍游歐洲、印度、美國從事講學、寫作及訂定師資訓練計劃前后達四十年之久。一九二二年她被任命為意大利政府督學。一九三四年由于法西斯統治而離開意大利最后定居于荷蘭。她藐視傳統課堂因為「把兒童像蝴蝶標本釘死在各自的位置上」。她設法提供實物教學的環境使兒童應用這些實物而學習從而學會選擇和判斷并調整各自的活動。她的教學方法及教育理念見于下列著作:[蒙特梭利教學法](Montessori Method 1909)、[蒙特梭利高級教學法](the Advanced Montessori Method 1917~1918)、[兒童時期的奧秘](Secret of Childhood 1936)、[新世界的教育](Education for a New World 1946)、[啟發人的潛力](To Educate the Human potential 1948)、[心智的吸收力](The Absorbent Mind 1949)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