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見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當人對于尚未呈現的現象能作一可能性的推斷時即稱為「預見」。 預見之可能性可由現象學者所說的意識構成(constitution)加以說明。舒茲(A. Schütz 1899~1959)即引用柏格森(H. Bergson 1859~1941)之主張認為自我的意識作用不斷地往前進人類的意識流是不可能倒退的。自我不斷地認識事物或不斷地開創工具世界。意識本身不斷地由一個「此時此地」(here-and-now)轉換成另一個此時此地。「過去」的經驗并不因此而消逝而是保留在意識流中在適當的情境中會再出現。如在遇到問題時自我即在意識流中進行反省的工作尋找相似的經驗以解決問題。自我之所以能進行回憶以解決問題即在于意識具有保留作用(retention)。同時當自我進行回憶時意識即停止接受新的外在對象而將「過去」的「此時此地」轉變為「此時此地且如此」(here-now-thus)。故舒茲在其〔社會世界之現象學〕(The Phenomenology of Social World)書中指出:「若吾人僅沈浸在綿延不斷的意識流中則遇到的只是不斷流動、連續而融合為一體、且未分化的經驗。每個『現在』在本質上不同于先前事件這是因為在『現在』中先前事件包含在保留的修正中。當我只是沈浸在綿延之意識流時我對上述事項一無所知而只有在反省注意時才看出保留的修正及稍早的面向。」但意識的作用并不停留在反省或回憶中而是更具有導向未來的作用。胡塞爾(E. Husserl 1859~1938)在其〔經驗與判斷〕(Erfahrung und Urteil)一書中即有深入的分析。如當人觀察一物體之正面時雖看不到其背后但仍能就其整體的輪廓而判斷是某物。亦即在判斷的同時意識對此對象所能把握的部分預測將顯現的另一面而就顯現面與未顯現面所形成的整體作一項推斷。詳細的說意識除了一方面反省過去的經驗另一方面也由這經驗而對現在所面對的對象整體作預測故而在對「過去」的經驗對象具有保留作用下得以依此而在面對一具有部分不確定的對象整體進行預測性的經驗時即是「預見」。 「預見」的概念提示了教育工作者對于課程連續性之重視。由于學生對于新學習內容的理解是建立在先前的認知上使得在課程設計時對課程如何銜接以及教師如何將新、舊的學習內容作貫串等問題加以深思同時也能以意識作用的特性作為教育實踐中的理論基礎。
預見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簡編版
1:事先可以預料得到。 【造句】他一向勤勉奮發出人頭地是可以預見的。
預見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預先推想得見。如:「他一向勤勉奮發出人頭地是可以預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