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實踐」一詞通常用以指「實際的人類行為」而言這些實際的行為包括政治與道德的行動與嚴格的智識活動有別。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將「實踐」與「理論」(theory)及「制作」(production)加以區分認其屬于一種「實用的科學」(practical sciences)。亞里斯多德認為實踐的知識與理論知識的不同處后者系人類以理性功能中的最高的直觀理性來面對不可改變的和永恒的存有;而前者則是人類在面對可改變之存有時以「實用智慧」(phronesis)來探索實踐性的問題。實踐的知識也與制作的知識不同因為后者最后在導向「作品」及「技藝」;而前者則在透過良善的行為實踐與審慎的選擇來達到良善的生活其導向在于人類的「善」。 近代哲學中康德(Imm. Kant)雖將認知與實踐的理性功能予以畫分但是更強調實踐理性的優位功能;這種實踐理性并不是屬于技術層次的實踐問題而是訴諸自由意志的真正實踐。至于后來的德國觀念論則視實踐是一種歷史的過程如黑格爾(G.W.F. Hegel 1770~1831)強調由實踐形成社會的功能而馬克斯(Karl Marx 1818~1883)則認為實踐是社會的產物是「理論」與「實際」的綜合也是人類本質的展現。辯證唯物論者并進一步認為社會實踐是所有知識的真理基準。存在主義者則認為實踐是一種人類所獨具的行為模式如雅斯培(Karl Jaspers 1883~1969)即以為實踐是使人完成人所以為人的存在。 當代詮釋學者嘉達美(H.G. Gadamer)分析了亞里斯多德對于實踐、理論與制作所作的區分后認為雖然當時亞里斯多德所強調的重點是在于進行道德行動而能做出正確的評估但是亞里斯多德的所作區分對于人類卻有「詮釋學」上的重要性。嘉達美解釋透過亞里斯多德的闡明原先屬于政治或道德行動的「實踐」已轉化為存在于社會科學中種種理解形式中的「實用智慧」而這種「實用智慧」或是「實踐的科學」正是社會科學進行自我理解的唯一的方法論型模。 前述「實踐」意義的轉變更清楚地彰顯了「實踐」在教育研究中的重要性。教育本身就是活活潑潑的生命表現任何只重視理論的解釋均難見周全甚至有教育過程褊狹化、教育目的僅放在技術層次考慮之危險。不容否認的自從十九世紀以降自然科學的實徵主義典范主宰了整個學術研究的趨向也支配了教育學研究中理論與實踐關系的定位。有些教育學者將教育科學視為一種經驗的、理論的純科學以為教育學目的在于對教育實際獲得一種法則性的認識使得教育實踐僅成為教育法則或教育理論的運用甚至將教育學視為不過是技術的科學實踐置諸科學理論之下成為科學管理下的一種技術運用。「實踐」的詮釋學意義面向的轉變則可視為對于這種實徵主義所主宰的教育理論的反省;透過將「實踐」視為是社會科學(或教育學)研究的方法論型式可以了解到教育理論不能像前述的經驗分析的教育研究典范一樣從實踐中脫離出來。理論雖然原則上參與了實踐的責任幫助實踐者詮釋教育情境并協助其作出適當的教育決定但是理論與實踐間事實上形成了以實踐為優先的辯證圈。
實踐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簡編版
1:實行、履行。 【造句】無論待人處事都必須實踐忠信之德才能在社會上立足。
實踐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實行、履行。如:「實踐諾言」。《宋史.卷四二.理宗本紀二》:「真見實踐深探圣域千載絕學始有指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