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三品說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性三品說」最初由漢儒董仲舒提出把人性分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他認為上下兩等人的性不能名之為性惟中民之性乃可名性。他又認為人性并非本善必待教然后能善。他說:「今萬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善當(dāng)與教不當(dāng)與性?!挂驗槿f民的性有待外加的教育才能夠善所以善應(yīng)該屬于教育的范疇而不當(dāng)屬于性的范疇。他又說:「性如繭如卵卵待覆而為雛繭待繅而為絲性待教而為善?!褂终f:「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為善也?!埂柑焐裥杂猩瀑|(zhì)而未能善于是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為任者也。」 在人性論方面董仲舒欲調(diào)和孟子的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認為人性是「天」創(chuàng)造人類時所賦予的先驗的材質(zhì)是可善可惡的即使人性中有善的要素也要通過人為的教育才能成為善。所以他說:「名者性之實實者性之質(zhì)善如米性如禾禾雖出米而禾未可謂米也性雖出善而性未可謂善也。米與善人之繼天而成于外也非在天所為之內(nèi)也。天所為有至而止止之內(nèi)謂之天止之外謂之王教。王教在性外而性不得不遂故曰性有善質(zhì)而未能為善也。豈敢善辭其實然也。天之所為止于繭麻與禾以麻為布以繭為絲以米為飯以性為善此皆圣人之所繼天而進也非性于質(zhì)樸之能至也故不可謂性?!褂终f:「善與米人之所繼天而成于外非在天所為之內(nèi)也。天之所為有所至而止止之內(nèi)謂之天性止之外謂之人事?!?br /> 至東漢王充論性亦把人性分為三種他在〔論衡·本性篇〕中說:「孟軻言人性善者中人以上也;荀卿言人性惡者中人以下也;揚雄言人性善惡混者中人也。荀反經(jīng)合道則可以為教盡性之理則未也?!顾衷凇猜市云持兄赋觯骸溉酥陨瓶勺兂蓯簮嚎勺兂缮?。」因此他重視教化作用認為「在化不在性」「在于教不獨在性」「善則養(yǎng)育勸率無令近惡惡則輔保禁防令漸于善」。故說:「夫中人之性在所習(xí)焉習(xí)善而為善習(xí)惡而為惡也?!?br /> 后韓愈論性亦主性三品說。他在〔原性篇〕中指出:「性也者與生俱生也?!灾酚猩现邢氯I涎烧呱埔捕岩?;中焉者可導(dǎo)而上下者也;下焉者惡焉而已矣?!献又孕栽蝗酥陨栖髯又孕栽蝗酥詯簱P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惡混。夫始善而進惡與始惡而進善與始也混而今也善惡皆舉其中而遺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褂终f:「上之性就學(xué)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br /> 韓愈的性三品說直接承襲自董仲舒皆可說是孟子與荀子人性論的修正與補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