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膠體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土壤中呈膠體狀態(tài)的物體。分別為有機膠體無機膠體和有機無機復(fù)合膠體三類。土壤膠體具有較大表面積并帶有電荷吸附性強有較大的緩沖能力。膠體的分散、凝聚、收縮、膨脹、粘結(jié)、粘著等特性對土壤結(jié)構(gòu)的形成和肥力變化都十分重要同時對土壤中污染物遷移轉(zhuǎn)化以及土壤自凈有重要影響。 土壤無機膠體是土壤中由粘土礦物等無機物形成的膠體物質(zhì)。包括層狀鋁矽酸鹽礦物(蒙特石、伊利石、高嶺石等粘土礦物)、鐵或鋁的水化氧化物膠體和矽酸無定形膠體等。這些層狀粘土礦物由于一般帶有較多負電荷、陽離子交換量高(蒙特石80-120mmol/100g)和巨大的表面積(蒙特石類700m2/g伊利石100-200m2/g)因此對土壤中離子態(tài)污染物有較強的吸附、固定和離子交換能力從而削減、緩和其危害性。 土壤有機膠體主要是土壤腐植質(zhì)。包括有溶于鹼不溶于酸的胡敏酸(humic acid)酸鹼皆溶的富里酸(fulvic acid)和酸鹼皆不溶的胡敏素(humine)三大類。土壤有機膠體有巨大的表面積且由于膠體表面羧基、酚羥基中H+的解離帶有負電荷其負電量平均為200mmol/100g高于層狀粘土礦物。因此它對土壤中陽離子污染元素具有顯著的吸附、交換能力。如對Cu2+的吸附峰值(銅濃度在0-10μg/mL)可達11720μg/g高于無機膠體且被吸附的Cu2+不為0.1NCaCl2解吸。由于土壤有機膠體可以用人工施有機肥加以調(diào)節(jié)。所以它對污染物的吸收、固定、凈化功能仍是十分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