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王基本信息介紹
簡體: | 四王 |
繁體: | 四王 |
拼音: | si wang |
讀音: | sì wáng |
英語: | |
近義詞: | |
反義詞: | |
單字解釋: | 四 王 |
造句: | 四王造句 |
組詞,組成語: | 四 王 |
|
四王解釋
|
四王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清初的王時敏、王監、王翬、王原祁等四位姓王的畫家擅長山水畫師承、崇尚及畫風接近形成四王畫派。又因四王書風醇和雅正在統治者心目中乃祥和之物尤其在清康熙年間統治已趨穩定漢、滿民族矛盾已趨緩和經濟益趨富裕繪畫屬不可或缺的上層文化建筑因此四王畫派受到皇帝賞識被視為畫壇正統風靡全國影響及于近現代。 王時敏(1592~1680)生于明萬歷二十年卒于清康熙十九年為四王之首字遜之號煙客晚號西廬老人江蘇太倉人。明末曾位圭太常寺卿故又稱「王奉常」與董其昌、陳繼儒往來密切人清后隱居不仕。工詩文書畫擅長山水受董其昌影響摹古不遺余力富于收藏得精研宋元名跡并刻意追摹黃公望能溶化古人筆墨技巧形成自己風貌但因缺乏對造化的其切感受作品面目雷同而少新意。早、中期作品宗法董其昌、黃公望風格較工細清秀晚年以黃公望為宗兼采董源、巨然和王蒙諸家更多蒼勁渾厚之趣畫面上峰巒數疊樹叢濃郁勾線空靈苔點細密皴筆乾濕濃淡相聞皴擦點染兼用形成蒼老又清潤的藝術特色。 王監(1598~1677)生于明萬歷二十六年卒于清康熙十六年字圓照號湘碧自稱染香庵主江蘇太倉人。明末官廉川太守有「王廉州」之稱人清后隱居不仕。富收藏早年宗黃公望常與王時敏切磋畫藝二人畫風相近。后來形成自己藝術特色山水多仿古專心于九四家尤其崇奉董源、巨然不拘于黃公望故功力較王時敏深厚用筆沈著用墨濃潤風格沈雄。又擅畫青綠山水色彩濃麗而清潤自有特色。五十歲后的作品布景繁密礬頭眾多皴法細密多用尖筆墨色層次豐富風格蒼莽濃潤吸收王蒙和巨然畫法較多。 王翬(1632~1720)生于明崇禎五年卒于清康熙五十九年字石谷號耕煙散人又號劍門樵客、烏目山人、清暉老人等江蘇常熟人。在四王中技巧較全面成就突出。祖上五世均善畫家學淵源家貧為畫商摹制假古董出售被王監賞識收為弟子又安王時敏指授畫藝益精四十歲以后即臻成熟成一代大家。他廣泛吸取前人優良技法融匯南北諸家之長面目多技巧精書風清麗工秀明快生動章法多變渲染得法富有寫生意趣時人譽為海內第一。曾與郭壽平同登家鄉虞山劍門有寫生作品〔虞山十二景圖〕傳世。六十歲被康熙召幸主持繪制〔南巡圖〕場面浩繁內容豐富筆墨多樣駕馭場景具高超能力。晚年離多應酬之作亦有代筆畫仍不乏精彩作品。畫風宗學者頗多形成虞山畫派。 王原祁(1642~1715)生于明崇禎十五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字茂京號麓臺王時敏孫。康熙時進士曾奉旨編纂〔佩文齋書畫譜〕官戶部侍郎故又稱「王司農」得王時敏、王監指授遵循臨古以黃公望為依歸筆墨生拙韻味醇厚喜用乾筆積墨法先筆后墨連皺帶染由淡而濃由疏而密的反覆皴擦和乾筆積墨使畫面顯得醇和厚重。有筆瑞金剛件之稱號缺點是瑣碎、重復缺乏整體感。又喜畫設色山水多用黃公望淺絳法把筆墨和色彩溶而為一。晚年筆墨益趨蒼勁追求樸拙的趣味比較簡率、隨意。張庚〔國朝畫徵錄〕評他的畫作具有「熟不甜生不澀淡而厚貫而清。」的藝術格調。成為婁東派首領。 總之明末董其昌有系統地總結了中國畫史的發展四王得其正脈在整理、保存、傳授從五代、北宋到元季諸家的傳統美學思想及山水畫技巧方面都很有功績對中國畫的筆墨起了承先的作用。因山水畫的初學者須從臨摹入手故學山水畫從四王入手在教育方面是正確的道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