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取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貨取是用財物招致人或換取人心的意思;出于〔孟子.公孫丑下〕。孟子的學生陳臻見老師有時接受國君饋贈的黃金有時又不收不知道原因何在就提出來請問老師。孟子回答:「當在宋也予將有遠行;行者必以贐辭曰:『饋贐。』予何為不受?當在薛也予有戒心;辭曰:『聞戒故為兵饋之。』予何為不受?若于齊則未有處也;無處而饋之是貨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 孟子認為君子要能通權達變、通情達理在不同的情況下就有不同的方式。變通以禮義為原則;在宋國時因為將有長途旅行宋君贈送旅費即是后世所謂之「程儀」是合禮的做法因此可以接受。在薛國因為要防止小人的謀害薛君送一些費用買兵器也合乎禮義因此也可以接受。至于在齊國當時安居無事沒有需要如果接受齊君饋贈的金子就有違禮義這種沒有理由、不合禮義的饋贈等于是變相的收買一個真正的君子是不可以讓人用財貨來收買的。 孟子認為君子的取與辭受之道一定要基于禮義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就是這個道理。凡合乎禮、合于義的可以坦然接受饋贈即使饋贈的很少也要真誠感謝他的心意不應該推辭;同時也是對知禮之人的鼓勵。 反之如果不合禮義而冒然接受饋贈就等于接受賄賂或收買自然應該拒絕;拒絕無形中也給對方一個適當的教訓讓他知道君子行止有道不可能受財富的誘惑而改變節操君子在此所表現的也正是「富貴不能淫」的大丈夫精神。 孔子在〔論語.述而〕中也有類似的看法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同樣是說明君子把不義之財、不義之事視為過眼云煙毫無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