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取替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角色取替(Role Taking)是指取代別人的角色即設身處地的站在別人的立場從那個人的觀點觀察世界上的事物。不僅了解別人對各項事物的看法而且對他的行為、態度與感覺等能具有「同情的了解」。例如對于周遭的人物如交通警察、公車司機、路邊攤販等具有角色取替能力者即使不同意他們所表現的某些行為卻能設身處地的站在他們的立場了解其行為的背景、原因或感受。詳言之此種角色取替能力可能如特諾(R.H. Turner)所言具有三種情形:第一個人的角色取替可能是完全認同別人在此情形下個人系以自己所設想的別人觀點指導自己的行為;第二個人視別人角色為外在事物予以觀察然后以第三者的立場運用別人角色行使的資料做為個人行為的指導;第三個人將別人角色視為互動的對象了解其對個人行為的可能影響藉以達成某些目的。 角色取替概念由來已久古人所謂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或「設身處地、推己及人」等均具有相似的意義。但在學術上重視并研究角色取替的現象者則以米德(G.H. Mead)與皮亞杰(J. Piaget)等為最早。米德以為能敏銳的感受別人對待自己的態度并歸納別人的觀點即具有取替別人角色的能力才能逐漸形成概括化他人(或所謂自我意識)。皮亞杰則強調角色取替能力與認知結構平行發展兒童由自我中心逐漸認識人我之別亦即形成角色取替能力始能了解別人對同一事物的不同觀點從事有效的溝通進而發展相互尊重的德性。故角色取替能力不僅為發展道德認知所必備甚至本身即為自律性道德的內涵。 由于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的影響學者們對角色取替的研究大致可歸納為三大類:第一類研究探討可能影響角色取替能力的因素如年齡、性別、智力乃至同儕互動、人格特質與訓練因素等其中智力因素更受到重視;第二類研究探討角色取替能力的發展階段例如有人將其畫分為四個層級從自我中心的角色取替、主觀的角色取替、自我反映的角色取替至相互性的角色取替等。有人則將角色取替能力先畫分為知覺性的角色取替能力與概念性的角色取替能力兩大類再分別探討各類角色取替能力的發展情形;第三類研究探討角色取替能力與人類行為發展的關系如角色取替與自我發展或社會化的關系等尤其以角色取替與道德發展的密切相關最受重視。 角色取替系角色理論中的一項核心概念受心理學、社會學與教育學者的重視。近年來的研究除針對一般人外更兼及特殊對象(如盲聾者等)涉及的范圍已愈來愈廣。
角色取替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教育Wiki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