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分析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教育Wiki編版
1:工作分析乃技職教育及職業訓練課程設計的一種分析技術系對某一工作進行分析以顯示其所需的技能、知識與責任再依學習的難度及學習的實際情境編成教材并將之安排于課程或教學活動中以使學習更加有效。此結果方可作為組織結構設計、員工甄選與安置、訓練課程的發展、工作績效的評監。可見工作分析亦為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工具。 「工作分析」一詞為美國職業教育家艾倫博士(Charles A. Allen)所創艾氏并率先建立職業分析課程研究之理論。艾倫使用「工作分析」一詞其定義是「一種對工作的科學研究與敘述以顯示其內容及圍繞工作之因素」此種技術試圖決定職業課程之教學內容以便訓練一個成功的職業從業人員。艾倫列舉分析的四個步驟為:(1)決定教什么:列舉工作者工作時所有的工作(jobs)及履行這些工作所需的相關知識; (2)進行教學內容的分類:內容應區分為幾類而行業問題、行業術語、行業數學及行業安全等則應分開編列; (3)分成主要部門(blocking):主要部門是指一群具有相同性質工作的總稱主要部門之區分可以基于操作所使用之材料或建構技術之差異而區分此一步驟并非所有的分析都必需; (4)將主要部門重新安排:當工作歸納成主要部門之后主要部門必須根據學習的難度和學習實際情境來安排以便教學。 艾倫使用卡片以記載每一工作所需的一般知識、工作分析、輔助知識、技術知識等然后再使用一張圖表編列所有的工作及用識以顯示各工作與知識間之排列關系便于教師設計課程。教師教學時系運用工作單它可使教師、學生及工作連結一起。而工作單的敘述應盡可能清楚其操作步驟及操作的次序均應于工作單上詳列學生根據工作單逐步地學習教師只有在學生有困難時才予以協助。 然而艾倫的工作單卻頗受教育家們批評。一般批評的焦點為此法會降低學生的進取心學生只依照工作單之指示因而減少學生的思考能力;閱讀能力差的學生其學習將有困難;教師的工作將變成例行公事化使教師趨于懶惰而不積極。但其亦有許多優點例如:教師隨時可以接受新學生的入學學生可以依自己的能力來學習而不受統一進度之影響學生的畢業程度差異較小。 此外此種技術尚有一主要缺點那就是:因為此種課程設計乃是以分析方法來發現「現在」的工作內容及相關知識但無法用以預知將來職業上的需要與內容。所以此種課程設計適用于社會變動不急遽、科技進步不迅速之社會的工作分析;而對于變化急遽、科技進步迅速的社會便無法適應其需求。此乃采此法進行課程設計時需特別注意的。 工作分析是指將特殊活動的組成元素尋找出來并確定實踐此種活動的方法與標準以為課程設計之依據。 工作分析的課程可以美國查特斯(W.W. Charters1875~1952)在其〔課程建構〕(Curriculum Construction)一書中所提出的課程建構程序為代表其設計歷程為: 1.決定目標:研究社會情境的人類生活決定主要教育目標。2.工作分析:將教育目標分析為職業理想和職業活動。3.繼續分析:將職業活動繼續分析到每一個職業的工作單位。這些工作單位的一連串精細步驟最好是學生本身可以直接從事不須他人協助的工作。4.安排順序:依據重要程序排列職業理想與職業活動的先后順序。5.調整順序:依據職業理想與活動對學生學習價值的高低重新調整先后順序。6.選擇內容:確定那些職業理想與活動適合于學校內學習那些適合于校外學習。7.研究發展:收集教導職業理想與職業活動的最佳方法與最好策略。8.安排教學:依據學生之心理特質和教材的組織以安排各種職業理想與活動之教學順序并加以實施。工作分析是任務分析(task analysis)在職業教育方面的運用。課程設計者先確定某一行業「應該做何種分內工作」再進一步分析「如何做」。查特斯曾將此法應用于婦女、秘書、醫生、教師與圖書館員等工作的課程設計。 由于工作分析可以精密地發現職業活動所需的特殊能力和技巧方法因此透過工作分析的課程設計可以培養職業工作所需的動作方法、技能、品性或態度。其優點在于課程設計過程中選擇適當教材縮短教材與課程目標之差距避免盲目選材之缺失。然而工作分析的限制乃在于只適用于職業工作的技能訓練用機械操作或演講技術之教導練習對于情意領域之學習如陶冶高尚情操或職業道德則未能顧及。
工作分析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在企業人事措施實行前將各項工作的性質、責任、任務以及工作人員的條件等予以分析研究以做人事行政的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