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學會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廣學會原名同文書會(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Christian and General Knowledge Among the Chinese)系光緒十三年(1887)由英國倫敦會傳教士韋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成立于上海。光緒十八年中文名改為廣學會英文名則于光緒三十三年改為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for China。首任董事長為哈德(Robert Hart);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則于光緒十七年(1891)起任總干事前后達二十五年之久。1937年(1937)始由國人朱立德代理。抗日戰爭期間一度并入成都的基督教聯合出版社勝利后再遷回上海。該會標榜「以西國之學廣中國之學以西國之新學廣中國之舊學」。 廣學會之發起人不盡為傳教士尚包括當時在上海有名的西方人士。設立的目的是以編輯新書、介紹西洋文化、啟發民智為主。他們認為中國對外人不友善乃因懷疑西人來華存有野心破除此說之道是表明他們來華動機在于助華富強并宣稱其通商、傳教實為利人利己之事。他們推廣西學系以出版報刊、雜志為主。光緒十五年[萬國公報]復刊雖仍由林樂知(Young John Allen)主編但此后則成為廣學會的機關報;該會另印行淺易畫報供婦孺閱讀書刊銷售以沿海沿江一帶交通便利之處為多。 廣學會的主要活動有徵文、演說、出版書刊等。其中每月出版[萬國公報]論說以翻譯為主附帶各國新聞甲午戰后更側重經世之學及變法芻議;最暢銷之書籍為李提摩太所譯的[泰西新史攬要](Mackenzie's History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與林樂知的[中國戰紀本末];其他書籍主要作者皆為英、美傳教士內容多為宗教宣傳、常識、醫學知識介紹等。 廣學會的傳教士不僅參加該會之活動亦參加中國教育會及其他委員會之活動;他們鼓吹變法甲午之戰前后均側重于教育、改革考試制度并曾以該會名義于光緒二十四年(1898)三月向總署呈遞[速興新學條例]內容包括六項:設圖書館、定學校章程、改考試制度、廣布學報、妥籌經費、鼓舞人才等。綜觀西人鼓吹變法重點實在改革教育。 廣學會對改革教育的建議可分建學校、立學制及增學科三項。他們主張于各大都市興建現代化學校、延請各科專門人才為師依次晉升優者則選出洋留學;并建議建立三級學制即小、中、大學在各鄉鎮遍立蒙學館及各級學堂。在考試方面則主張加考西學亦有主張另立新科者;林樂知更撰[治安新策]強調「以教育英才為第一義」。要之他們的建議重點多集中于教育改革及改革考試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