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學會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強學會是清末維新運動中第一個成立的民間學術與政治團體。緣清末在列強的侵略與壓迫之下使得中國面臨到數千年來所未有之大變局許多知識分子受到了清廷屢戰屢敗的刺激遂重新思考中國未來的出路及如何克服此一變局的辦法;尤其是光緒二十年(1894)的甲午戰爭中國竟慘敗于蕞爾小國日本之手足見當時清廷所推行的自強運動并未收到真正的效果。當時有識之士發現中國富強之道并非僅靠船堅炮利可達唯有從社會、文化、制度等層面重新改革中國才能迎頭趕上世界列強。于是主張「向西方尋求真理」的維新運動開始興起。 維新運動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為、梁啟超、嚴復與譚嗣同等人;他們認為中國貧弱的原因在于教育缺乏與學術文化落后。所以他們將辦學堂以培養人才立報館以宣傳變法建學會以組織力量譯西書以介紹西學當作維新運動之重點;其中強學會正是維新運動中所成立的第一個民間學術與政治團體。 維新運動的主要人物相信以當時中國所處情境唯有成立學會來匯集人才才是中國救亡圖存唯一之道。如康有為在〔強學會序〕中所言:「普魯士有愛國之會遂報法仇;日本有尊攘之徒用成維新。蓋學業以講求而成人才以磨礪而出合眾人之才力則圖書易尼;合眾人之心思則聞見易通。」而梁啟超更在〔論學會〕一文中說:「故今日欲振中國在廣人才欲廣人才在興學會。」在康、梁等人的倡導下光緒二十一年八月于北京出現了由康有為、梁啟超、文廷式、陳熾、袁世凱、楊銳、江標等人組成的強學會。由于強學會的成立是為了傳播變法思想是一個寓政治于學會的組織所以該會規定會員每十日集會一次在集會時舉行演講以申述變法的重要性。在當時維新思想的風潮下不少政府大員也對強學會表示了支持的態度如翁同龢、孫家鼐、張之洞、劉坤一、王文韶等人而一些外國公使與傳教士也以各種形式來支持維新運動。 在同年十一月康有為、陳熾、沈曾植、袁世凱、張孝謙、文廷式、楊銳、徐世昌、丁立鈞、王鵬運等人又于上海倡立上海強學會并選梁啟超擔任書記。該會主旨明訂為「專為中國自強而立」。他們認為自強之本莫如人人皆通西學而精通之道莫過廣譯西書俾中學人人能解成才日眾以備國家之用。在上海強學會的章程中更規定:凡入會者必須品行心術端正明白至少捐資十兩以上。會中大事則一切由創辦諸會員中選出的董事、提調、坐辦與會辦輪流管理。在上海強學會成立的當時東南一帶維新派人士汪康年、黃遵憲、張譽與岑春餹等人均響應入會也推動了各省維新運動的發展。不過大致說來雖然強學會的會員均認為中國應該改革但如何改革則莫衷一是;有些人只是列名其中而未實際參與有些政府官員甚或參與日后查禁強學會的行動。 強學會成立后的種種積極活動引起保守勢力的不安與敵視終于在翌年(1896)一月以「私立會黨顯干例禁」的罪名予以嚴禁。結果由北京強學會改名的強學書局與上海的強學會分別遭到查禁的命運。 雖然強學會被查禁但其革新社會風氣之功卻不可忽視有識之士仍主張延續這股風潮;御史胡孚宸因上奏申述強學書局之存在實有益于社會。于是在總署奏請下朝廷乃將強學書局收為官辦改稱官書局仍設藏書樓并從事譯印西書的工作。此外黃公度、汪康年、梁啟超、鄒凌翰與吳季清等人利用上海強學會會款和黃遵憲捐助的一千元開辦〔時務報〕以延續強學會譯印西書、倡導西學、開風氣、啟民智的工作。 晚清學會運動是社會變遷下的產物也是社會變遷的動力。自北京強學會率先成立要求中國變法自強后直至宣統三年(1911)各種政治性、啟蒙性與主張改良社會風氣等方面的學會紛紛成立這種學會運動的興盛使國人能注意到集會結社組織與群眾的力量更為日后政治與社會的改革奠立了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