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燭拼音,燭怎么讀,燭是什么意思,燭組詞,燭成語組詞
|
讀音:zhú 拼音:zhu |
筆劃:10 部首:火 |
|
燭組詞
|
【燭】的字相關解釋 (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基本字義 燭 讀音: zhú
- 動詞 察明、察見。 【組詞】:「洞燭奸計」。《漢書.卷八一.匡衡傳》:「君何疑而上書歸侯乞骸骨,是章朕之未燭也。」
- 動詞 照、照亮。 【組詞】:「火光燭天」。《史記.卷八三.魯仲連鄒陽傳》:「名高天下而光燭鄰國。」
- 名詞 姓。如春秋時鄭國有燭之武。
- 名詞 用蠟和油制成,可燃燒發光的條狀物體。 【組詞】:「蠟燭」、「紅燭」、「洞房花燭」。
- 名詞 火炬。《禮記.曲禮上》:「燭不見跋。」唐.孔穎達.正義:「古者未有蠟燭,唯呼火炬為燭也。」
【燭】的字相關解釋 (解釋來源:辭典簡編版)
基本字義 燭 讀音: zhú
- 1 察明、察見。 【組詞】:洞燭奸計、洞燭機先
- 2 照、照亮。 【組詞】:火光燭天
- 3 用蠟和油制成,可燃燒發光的條狀物體。 【組詞】:蠟燭、紅燭、洞房花燭
【燭】的字相關解釋 (解釋來源:小字典)
基本字義 燭 讀音:
- 1 燭光:計算發光強度的單位。當白金到達熔點時,每六十分之一平方公分的面積所發出的光強度,稱為「一燭光」。
- 2 察明、察見。 【組詞】:「洞燭機先」。
- 3 照、照亮。 【組詞】:「火光燭天」。
- 4 用蠟和油制成,可燃燒發光的條狀物體。 【組詞】:「蠟燭」、「燭臺」、「紅燭」、「洞房花燭」、「秉燭夜游」。
|
燭字的基本解釋: 燭 (燭) zhú 用線繩或葦子做中心,周圍包上蠟油,點著取亮的東西(古代亦稱“火炬”):蠟燭。花燭。燭光。燭淚。燭臺。風燭殘年。 洞悉:洞燭其奸。 燈泡瓦特數的俗稱:十五燭的燈泡。 筆畫數:10; 部首:火; |
燭字的詳細解釋: 燭 燭 zhú 【名】 (形聲。從火,蜀聲。本義:古代照明用的火炬) 同本義〖torch〗 燭,庭燎大燭也。——《說文》。按,燋也。未爇曰燋,執之曰日燭,樹地曰庭燎。葦薪為之,小者麻蒸為之。 執燭于西階上。——《儀禮·燕禮》 共墳燭庭燎。——《周禮·司烜氏》。注:“樹于門外,曰大庭燎。” 獨不見跋。——《禮記·曲禮》 火在地曰燎,執之曰燭。——《儀禮·士喪禮》注 舉燭者,尚明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 江月亭前樺燭香,龍門閣上馱聲長。——陸游《雪夜感舊》 又如:燭火(火炬,火把);燭炬(指火炬或蠟燭) 蠟燭(始于唐代)〖candle〗 高堂粉壁圖蓬瀛,燭前一見滄洲清。——李白《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燭照山水壁畫歌》 燭分歌扇淚,雨送酒船香。——李商隱《夜飲》 淮陽多病偶求歡,客袖侵霜與燭盤。——杜牧《初冬夜飲》 又如:燭信(插蠟燭用的簽子);燭奴(雕刻成人形的燭臺;泛指一般燭臺);燭心(蠟燭中心用以點火的燈草、紗線等) 姓 燭 燭 zhú 【動】 照;照亮〖illuminate〗 夫日,兼燭天下。——《韓非子·內儲說上》 望見青楓城里火光燭天。——《儒林外史》 名高天下而光燭鄰國。——《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 明燭南天。——清·姚鼐《登泰山記》 又如:燭銀(精光閃耀的銀子);燭天(照耀天空)燭明(照亮);燭夜(照亮黑夜);燭幽(照亮昏暗);燭遠(光照遠方);燭臨(由上向下照射) 洞察〖understandthoroughly〗 智術之士,必遠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韓非子·孤憤》 又如:燭知(明察洞悉);燭物(明察事物);燭微(觀察入微);燭察(明察,洞察);燭鑒(明鑒,明察) 燭光 zhúguāng 〖candlelight;candlepower〗∶燭炬的亮光 〖candle〗∶發光強度的舊單位。現改用“坎德拉” 燭花 zhúhuā 〖snuff〗∶燭心燃燒時結成的花狀物 〖flameofacandle〗∶指蠟燭的火焰 燭花明 燭架 zhújià 〖candlestand〗與燭臺裝配在一起的鐵三腳架 燭剪 zhújiǎn 〖snuffer〗燭光變暗或螅滅時用來剪短或夾短燭芯的有點像剪子的器具 燭煤 zhúméi 〖cannelcoal;cannelite〗一種具有細紋理而缺少光澤的煙煤,含大量揮發物,燃燒時發出明亮火焰 燭臺 zhútái 〖candlestick〗帶有尖釘或空穴以托住一支蠟燭的無飾或帶飾的器具 燭照 zhúzhào 〖illuminate;shine;lightup〗照耀;照亮 陽光燭照萬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