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羅素(1872~1970)是二十世紀聲譽卓著、影響深遠的思想家之一。在其漫長的一生中完成了四十余部著作涉及哲學、數學、科學、倫理學、社會學、教育、歷史、宗教以及政治等方面。他的首要事業和建樹是在數學和邏輯領域。中年時期所寫的有關道德、政治、教育、和平主義等方面的著作頗富激勵和啟發作用。晚年極力反對核武制造和越南戰爭鼓舞了不少年青人。他出生英國貴族家庭十一歲時就對宗教產生懷疑。此后抱持懷疑主義和謹慎的風格探究「我們能知道多少以及具有何種程度的確定性和可疑性」。一八九零年考入劍橋三一學院;本為絕對唯心主義者一八九八年轉變成為經驗主義者、實證主義者和物理實在主義者。他認為科學的世界觀點大都是正確的在此基本原則下確立其哲學事業的三項目標。第一目標是把人類認識上的虛榮、矯飾減少到最低限度并用最簡單的方式表達出來;第二目標是建立邏輯和數學之間的聯系;第三目標是分析的假設從語言可以推論所描述的世界。一九一零年至一九一三年間他和哲學家懷德海(A.N. Whitehead)共同完成了三冊[數學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對于邏輯學家的影響頗大。自從該書出版后羅素的哲學工作主要是分析方面的成為哲學分析運動的鼓舞者之一。一九五零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金。一九五零年代以后從哲學轉移到國際政治方面。一九五四年譴責氫彈試驗;一九五八年發起禁止核武器的示威游行。一九六零年代后期羅素猛烈攻擊美國的越南政策。一九六零年代的后三年出版了三冊[自傳]是他的最通俗作品。 羅素一生著作等身除[自傳]外聞名的著作有:[數學原理](1910~1913)、[哲學問題](The Problems of Philosophy 1911)、[心靈之分析](The Analysis of Mind 1921)、[論教育](On Education 1926)、[幸福之征服](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1930)、[教育與社會秩序](Education and Social Order 1932)、[西洋哲學史](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1945)、[人類有未來嗎?](Has Man a Futuer 1961)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