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觀主義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悲觀主義又稱厭世觀或稱悲觀說。其字源由拉丁語pessimus而來原意謂丑惡因此有譯為丑惡觀者。持此論者常以為世界人生有苦無樂有惡無善認為此世界毫無留戀的價值。苦與惡不但在程度上超過樂與善時間上也是苦長樂短在分量上也是惡多善少。所以俗人常說人無百日好花無千日紅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人生無望人心險惡世事多丑態。常從壞的、罪惡的、丑陋的方面衡量事物。這種悲觀的態度遠比悲觀主義之研究與字的產生為早。 與悲觀主義相反的是樂觀主義(Optimism)在哲學上的各種學說或信念上只居于次要的地位。悲觀主義或樂觀主義主要是從各個人的意見或態度而定以個人的經驗或態度做為判斷標準。個人氣質與價值經驗受個人文化情境的影響超過哲學學說。個人在判斷悲觀或樂觀時又受當時的心理、物質、歷史特性的以及當時支配整個環境的主要文化模式的影響。 雖然一七九五年英國詩人及哲學家柯立芝(Samuel Taylor Coleridge 1772~1834)的信里已出現悲觀主義字樣但卻到十九世紀才廣被使用。從哲學觀點談悲觀主義者是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 叔本華反對將黑格爾主義(Hegelianism)當做一個有系統的理性的樂觀主義。叔本華悲觀主義的哲學觀點也許跟他不愉快的家庭生活有關據說他的父母均有精神錯亂癥的遺傳。他自己成為神經質的單身漢孤獨地與他的狗一起過日子他的一生及哲學生涯常遭到其他學者的排斥因而更形成他的敵對觀。黑格爾(G.W.F. Hegel 1770~1831)深信實在是理性的他以完美的理性世界證明樂觀主義哲學。叔本華認為實在是盲目的、非理性的意志及生活因此是罪惡。黑格爾認為現象是固定的實在叔本華則認為現象僅是各種幻影。 黑格爾將精神世界當做一個理性的力量而主張樂天主義。他認為理性感常可約束萬事萬物而使人能組織、分辨并解釋經驗進而正確地解決問題。但是叔本華則相信非理性的意志主宰理性事實上意志的功能反覆無常而且控制理性。他認為意志在三種不同的領域里表現其功能即物質、植物或動物和人性。意志在每個領域里即是一種力量一種非理性的沖動、驅力或本能。在物質領域里意志顯示其物理引力的力量與電有關的情感沖動或者化學的力量等形式。在動物本質的領域里除以上各力量外再加上本能的情感沖動。在人性的領域里知覺的欲望結合其他的力量而成為意志。只要有力量的知覺本質之處即有痛苦。因為人覺察到他的貪欲、希望和需要。人的痛苦是最確切和最強烈的尤其那些有高智慧的人他們不快樂是由于了解到錯綜復雜地悲慘命運。 叔本華的痛苦概念與近代心理學之挫折觀念相通。他說知覺意志經由一種障礙一方面擺在短暫目標上即痛苦上另一方面置在獲得滿足的目標上即所謂之快樂或幸福。叔本華的人生展望是凄涼的悲觀主義因為他堅信人沒有最后的目標也沒有辦法衡量痛苦的終點。沒有欲望能夠獲得滿足即使滿足了某些部分仍然為數量不少的挫折而苦惱;況且對一件事滿足時一剎那后滿足又已消失又在渴望其他事物。而且滿足了一種欲望后立刻又覺得厭倦起來。 根據叔本華的看法世界積極的工作不但不是道德的善反而是罪惡。快樂是消極或積極依其能否在短暫間免除罪惡與痛苦而定。如動物界擴大殘忍吞食即顯示出在宇宙中罪惡占優勢因為某動物在拼命吃另一動物時吃者與被吃者不會受到同樣的痛苦。叔本華認為人之本體為盲目的意志。盲目意志的沖動刺激人類使其活動而產生欲望。欲望永遠無法滿足所以痛苦也永遠無法休止。因而人生常困苦世界毫無留戀的價值。
悲觀主義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簡編版
1:一種以為世間有苦無樂有惡無善苦惡大于喜樂的主義。主張一切事物的本質是惡死亡才能獲得解脫否定了人生的價值。相對于樂觀主義而言。德國的叔本華(Schop-enhauer)是此一主義的典型代表人物。
悲觀主義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一種以為世間有苦無樂有惡無善苦惡大于喜樂的主義。主張一切事物的本質是惡死亡才能獲得解脫否定了人生的價值。與樂觀主義相對而言。叔本華(Schopenhauer)是此一主義的典型代表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