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愛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兼愛」是墨子學說的中心思想。墨子為墨家的創始人名翟戰國初年魯國人約生于周貞定王元年(公元前468)約卒于周安王二十年(公元前382)。他曾學孔子之術、儒學之業后因不滿儒家的繁文縟節于是另立學派而與儒家并稱為當世的「顯學」。墨家學派的著作有[墨子]五十三篇傳世為墨子弟子及其后學在不同時期記述編纂而成反映了前期墨家和后期墨家的思想。 所謂「兼愛」乃不分等級差別的相互親愛。墨子認為世間一切動亂的根源皆起于不相愛他在[兼愛中]說:「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又說:「今諸侯獨知愛其國不愛人之國是以不憚舉其國以攻人之國;今家主獨知愛其家不愛人之家是以不憚舉其家以算人之家;今人獨知愛其身不愛人之身是以不憚舉其身以賊人之身。是故諸侯不相愛則必野戰;家主不相愛則必相篡;人與人不相愛則必相賊。」為了「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故墨子主張「兼相愛」以作為解決之道。他說:「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故不孝不慈亡有猶有盜賊乎?故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誰攻?」 墨子的兼愛思想主要包含兩項要義: 1.愛人若己愛無差等:即反對獨知愛己的自私自利與有親疏尊卑的宗法觀念。儒家雖然亦主張「仁愛」但在愛人的程度上乃強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親親有術尊賢有等」的原則而墨子則主張要視人如己、不分人我、不辨親疏地彼此相愛。 2.兼異于別 兼以易別:即貴「兼」而非「別」并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來取代「別相惡、交相賊」。墨子把「兼」與「別」對立起來認為「兼」是「生天下之大利者」「別」為「生天下之大害者」。他還認為「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所以他主張「別非而兼是」、「兼以易別」。 后期墨家繼承并發揚了墨子的兼愛思想把愛的對象作了無限的推廣賦予「兼愛」以「周愛人」的新義。[小取篇]說:「愛人待周愛人而后為人愛。不愛人不待周不愛人不周愛因為不愛人矣。」而[大取篇]更將愛擴展至時間和空間的極限:「愛眾世與愛寡世相若兼愛之有相若。愛尚世與愛后世一若今世之人也。」此外后期墨家還提出「體愛」的觀念將「人」與「己」視為一體重申愛人須如愛己并且不能出于個人私利否則就是「利愛」。他們甚至倡導「士損己而益所為也」以及「為身之所惡以成人之所急」即為了他人的利益雖犧牲個人也在所不惜超越了墨子原有的兼愛精神。 墨家學派為了實現「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的「兼愛」理想所有門徒都穿著布衣草鞋日夜不休的奔走實踐對于矯治當時社會弊病有著極大的貢獻在教育上也起了以身示范的作用。
兼愛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廣泛愛眾人。《荀子.成相》:「堯讓賢以為民。泛利兼愛德施均。」《文選.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又仲尼兼愛不羞執鞭。」戰國時墨翟所倡導的學說。主張平等之愛無人己親疏厚薄的不同。《墨子》的篇名。分上、中、下三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