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軍東征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十字軍東征(1095~1291)指十一世紀末西歐天主教徒在教宗的呼吁下集體地赴近東要從伊斯蘭教徒手中奪回基督的故鄉(xiāng)-巴勒斯坦為目的;大規(guī)模的東征計有八次。興起背景:圣地是救主耶穌誕生、布道與救贖人類的地方自公元三二六年君士坦丁大帝的母后圣赫勒娜(247~327)來此頂禮后赴圣地朝圣成為基督徒重要的活動之一。圣地自公元六三八年為信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占領使基督徒來此巡禮感到不便;尤其土耳其統(tǒng)治圣地后(1055)對來這兒朝圣的基督徒加以迫害因而引起西歐天主教徒的憤恨。一零九二年土耳其軍占領君士坦丁堡對岸的尼西亞(Nicaea)旋建為都拜占庭帝國岌岌不保;其帝于是遣使請教宗烏爾班二世相助。教宗在法中部克列芒召開宗教大會(1095)號召信眾遠征并許下參加圣戰(zhàn)的可享罪罰完全赦免的全大赦(Indulgences);結果向應者眾多。教宗要東征者頸帶一十字架去時掛在胸前(或縛于前額)歸時則垂在背后故名十字軍;后期守衛(wèi)圣地的騎士們用布剪成十字架繡在會衣上或鑄在銅盾上。 首次十字軍東征(1096~1099)是約萬人的民眾十字軍于一零九六年八月動身由隱修士彼得率領因為是烏合之眾在小亞很快便被土耳其軍擊潰。后有貴族十字軍由法與北蠻貴胄組成分四路合計騎兵四、五零零步兵三萬余;十二月起程次年(1097)四月兵臨君士坦丁堡六月光復尼西亞交還拜占庭七月由亞美尼亞基督徒協(xié)助奪得以德撤遂建立首座拉丁伯國(1098~1144)一零九八年六月攻陷安拉阿連為公國(1098~1268)一零九九年五月包圍耶路撒冷七月十五日攻陷建立耶路撒冷王國(1099~1187)以洛林公爵高弗利為首任國王后再成立黎波里伯國(1109~1289)。此王國的組成全以法國封建為藍本。 一一四四年以德撒失陷因而激起第二次東征(1147~1149);參與者有日耳曼皇帝康拉德三世與法王路易七世。但因各自為政再加拜占庭皇帝作梗(因十字軍不曾把圣地還給他們)結果戰(zhàn)爭在小亞細亞與大馬士革皆失利。一一七一年土耳其傭兵將領薩拉丁推翻綠衣大食王朝而代之旋統(tǒng)一埃及與敘利亞一一八七年十月占領耶路撒冷因而再激起第三次東征(1189~1192);且參與者皆西歐一時之選。皇帝紅胡子腓特烈一世不幸在小亞細亞夜渡河落水溺斃;英王理查一世與法王腓力二世兩人不和不曾奪回圣城法王先歸只有理查與薩拉丁周旋。薩拉丁欣賞英王的英勇和他立約:(1)承認由約帕至阿克狹長地帶為基督徒所有; (2)基督徒可自由到耶路撒冷、伯利恒與拿撒勒朝圣但以不帶武器為限; (3)雙方休戰(zhàn)十年。 一一九三年薩拉丁卒其帝國分裂;教宗英諾森三世認為良機難得便發(fā)起第四次東征(1202~1204)目標為埃及。基于十字軍無船運兵便向威尼斯共和國借船;它乘機要十字軍拿下商業(yè)勁敵札拉城(Zara 1202)再攻陷君士坦丁堡(1204)建立東方拉丁帝國(1204~1261)倒行逆施讓教宗十分傷心。一二六一年偏安尼西亞的拜占庭皇帝由熱那亞軍協(xié)助而復國。因成年人多次東征也許因內(nèi)心不潔而失敗有人相信如果天真無邪的兒童出征定能成功;果然一二一二年先有科倫十三歲少年尼古拉率兩萬日耳曼兒童東征(幸虧大都聽教宗的勸說而折回)后又有法籍斯蒂芬?guī)f法籍兒童到馬賽結果大半被兩奸商運到埃及與敘利亞出售為奴。該奸商后為皇帝腓特烈二世捕獲處死。教宗英諾森始終不忘圣地于一二一八年又發(fā)起第五次東征(1218~1221)參與者為日耳曼和法國的諸侯法軍僅奪得埃及重鎮(zhèn)達米塔蘇丹以一塊十字架圣木換回該城并休戰(zhàn)八年。 皇帝腓特烈二世率軍作第六次東征(1228~1229)。基于他通阿拉伯語而和蘇丹會談適埃及有內(nèi)亂故予帝優(yōu)厚的條件:(1)雙方休戰(zhàn)十年; (2)割耶路撒冷、伯利恒與拿撒勒三圣城給基督徒; (3)從耶路撒冷通往海濱的走廊一條。可惜耶路撒冷于一二四四年又被回軍占領從此圣城迄一九一七年英將軍阿蘭比攻占有六百多年不屬于基督徒所有。這時十字軍僅占有約帕、阿克、安提阿及其近郊而己。法王路易九世兩次(1248~1254與1270~1271)向應教宗的號召東征皆心雖誠而力不足。 十字軍的失敗是教宗與西歐王公低估了東征的艱辛對敵人缺乏了解又不知團結而回軍則以逸待勞;西歐野心的政治家多次利用宗教熱誠以達到其政治與經(jīng)濟的目標;拜占庭帝國的敵視也是因素之一。但十字軍的成就不在軍事而在東西交通的打開與文化的交流;亞洲的稻米、蔗糖、香料、棉布與我國的絲綢、瓷器皆于此期先后經(jīng)阿拉伯人之手輸入西歐改善了歐人的生活水準。因東西貿(mào)易的興隆促成歐洲城市商業(yè)的復蘇與中產(chǎn)階級的產(chǎn)生使歐洲社會的結構發(fā)生了鉅變;尤其是意大利商業(yè)城邦如威尼斯、熱那亞與阿馬耳非(Amalfi)都發(fā)了十字軍的財。此外是我國的羅盤針與火藥流入歐洲促成地理大發(fā)現(xiàn)、封建社會的崩潰、王權的伸張與帝國主義的崛起等可說無不是十字軍時代打下的基礎使近代的歐洲文物鼎盛徹底改變了它的容貌。最后天主教的傳教事業(yè)是從圣方濟(St. Francis of Assisi)親赴開羅志在攻宗蘇丹(1219)而開始蓬勃起來。一二八九年第一位天主教傳教士意大利籍方濟會士若望孟高維諾(1247~1328)奉教宗尼古拉四世之命來我國傳揚福音一二九四年抵達大都-北京皈依教友五萬余被教宗克來門五世冊封為北京首任總主教是為天主教傳入我國之始。
十字軍東征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教育Wiki編版
十字軍東征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簡編版
1:公元十一世紀末至十三世紀末基督徒組織十字軍欲收復耶路撒冷而與伊斯蘭教徒發(fā)生的戰(zhàn)爭。前后共計七次。因組成十字軍的分子太過復雜且毫無紀律結果兩度收復的圣地終又被奪去。然而十字軍東征亦促進了西亞和歐洲之間的交通和文化交流。
十字軍東征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公元十一世紀末至十三世紀末基督徒組織十字軍欲收復耶路撒冷而與伊斯蘭教徒發(fā)生的戰(zhàn)爭。前后共計七次。因組成十字軍的分子太過復雜且毫無紀律結果兩度收復的圣地終又被奪去。然而十字軍東征亦促進了西亞和歐洲之間的交通和文化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