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鳴盛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王鳴盛(1722~1797)字鳳喈一字禮堂自號西莊晚年改號西沚;清江蘇嘉定人。二十六歲中舉三十三歲與妹婿錢大昕同成進士;三十七歲擢任侍講學士次年充福建正考官旋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四十二歲以母喪父老告歸;此后卜居蘇州主講震澤書院并以詩文著述自娛。嘉慶二年卒享年七十六歲。 鳴盛學貫經史著述閎富為乾嘉時期聞名學者;自認學術力作在經部有〔尚書后案〕史部有〔十七史商榷〕子部有〔蛾術編〕集部有詩文而這當可概括他一生的學術成就。鳴盛在世時以經學名聲最盛他與吳派宗師惠棟處于師友之間尊漢學宗鄭玄推崇鄭玄為集仲尼弟子以來大成者。對于戴震為首的院派「實事求是不主一家」的態度深表不滿乃于二十四歲時草創〔尚書后案〕至五十八歲完成論點是為了證實鄭玄汪〔尚書〕各篇實為孔壁真古文藉以抬高鄭玄地位。此書的學術貢獻是存古、輯佚因他遍觀群書蒐羅鄭注若有殘缺就取馬融、王肅傳疏來增益之又作案語以釋鄭義因此奠定了其經學家地位。 鳴盛所著〔十七史商榷〕系對〔史記〕以迄〔五代史〕宋代所匯刻的十七史為其改偽文補脫文去衍文又舉其中典制事鍈詮解蒙滯審核踳駁以成是書。此書在清代學術史上有重要地位價值遠超過〔尚書后案〕;尤其議論淹洽頗具見識加上實事求是確有真知灼見對史地的特點和沿革也用心考證。又主張直書其事反對曲筆要求史事明晰特別是稱贊班固和范曄在〔漢書〕、〔后漢書〕中的直筆精神和史識;更指摘〔晉書〕中曲筆回護司馬氏批評〔南史〕記錄荒誕事跡及〔新五代史〕的模仿春秋筆法等。上述諸多觀點和結論都受到后世學術界的認同。 又子部著述〔蛾術編〕仿宋代王應麟〔困學紀聞〕及清初顧炎武〔日知錄〕取平時著述匯為一編分十門所論述以經義、史地、小學為主旁及人物、制度、名物、詩文網羅繁富六藝百氏旁推交通靡弗洞暢。書中特點在于闡述自己的學術宗旨是以目錄學為基礎以經學為專攻以文字訓詁為門徑;內容在于表彰鄭玄之學并對自己生平著作加以補苴、訂誤。 鳴盛不僅能文且有詩名詩壇盟主沈德潛選編〔江左七子詩選〕即將王鳴盛收錄其中稱贊他作詩無意求工而不能不工而當時王氏才三十二歲。他作詩初時不主一家而卓然自成一家晚年宗仰晚唐李商隱作品頗能反映思想的深度例如〔猛虎行〕一詩指斥人間爾虞我詐具有猛于虛的機心;〔采煤嘆〕一詩同情處于社會底層的西山采煤工的辛苦。 王鳴盛少時富有詩才又取精用宏致力于經史無論在史才、史學、史識上都有一定成就對于典章制度、歷史地理、文字校勘方面的考辨結果都有重要的價值為有清一代重要之經史學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