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教育Wiki編版
1:司馬遷(公元前145~前87)字子長夏陽(今陜西省韓城縣)人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他的遠祖都做過史官。他的父親司馬談學〔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楊何習〔道論〕于黃子是個很有學問的人;漢武帝建元年間做了太史令前后約三十年。司馬談任太史今后遷隨父至長安向當時的古文大家孔安國習〔古文尚書〕隨今文大師董仲舒習〔公羊春秋〕又加上家學淵源打下了雄厚的知識基礎。 二十歲時遷在父親的支持下開始到全國各地漫游。用了三、四年的時間實地考察訪問對他后來的思想與著述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漢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遷被選任為郎中雖是掌守門戶、出充車騎的小官但卻有經常隨武帝到各處巡視的機會。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武帝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時遷由西南奉使歸來謁父于河、洛之間。未幾父卒遷被任命為太史令正式開始了史官的生活。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將軍李陵以孤軍五千深入匈奴千里為數萬敵軍所圍轉戰八日殺虜無數力盡被俘;遷以李陵平日為人指其所以不死實欲待機以報漢。武帝以為朋比阿私為李陵游說并隱諷主帥李廣利擁兵從寇因下獄論罪以誣罔主上之罪名被處以腐刑也就是閹割之刑。遷忍辱未敢言死因所著〔史記〕一書尚未完稿也。 太始元年〔公元前96〕司馬遷出獄調任為中書謁者令為帝前近臣。此一官職多由宦官充任為宦者之長司馬遷自嘲實際上不過是個「掃除之隸」、「閨閣之臣」而已從此便絕意政治專心著述。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司馬遷終于完成了〔史記〕一書全書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 司馬遷卒年不詳據史家推斷可能為武帝后元二年享年五十九歲。 司馬遷在治學方面不受經學支配能融合他人學說自成一家之言。他認為社會上一切文物禮教和儀節的設施均應順通人情依據人性來作標準。在政教上他雖主張「緣情依性」但卻反對放任縱欲。因受道家影響所以他的教育理想是「不教而民從其化」也就是注重自動感化的教育。同時注重因勢利導教者要促引學者本身的個性發展。 司馬遷特別強調歷史的教訓作用主張「以史為鏡」。自認他是繼承〔春秋〕的傳統來作〔史記〕。〔春秋〕有微言大義故〔史記〕亦有褒貶刺譏。不過他以為積極的褒揚應重于消極的貶斥。 司馬遷作〔史記〕用超乎常法的義例運用文學及藝術的技巧發揮其微言大義以凸顯歷史的教訓作用實有豐富的教育意義。
司馬遷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人名。(公元前145~前86)字子長西漢人。生于龍門年輕時游歷宇內后以四十二歲之齡繼承父親司馬談為太史令并承遺命著述。后因李陵降匈奴事遷為之辯護觸怒武帝下獄受腐刑。后為中書令以刑后余生完成太史公書(后稱《史記》)上起黃帝下迄漢武帝太初年間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余言為紀傳體之祖亦為通史之祖。因具良史之才所作史記又為正史之宗故后世稱司馬遷為「史遷」。又《漢書藝文志》載有所著之賦八篇今僅見悲士不遇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