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教育Wiki編版
1:班固(32~92)字孟堅東漢扶風安陵(含陜西咸陽縣東)人。生于光武帝建武八年卒于和帝永元四年享年六十一歲。班氏自漢初即為豪門世族家學淵源;其父班彪、伯父班嗣均以學聞于世弟班超威震西域妹班昭乃東漢唯一女學宗匠。如此家世家學對班固思想有極深刻影響。 班固幼隨父歷遍大江南北九歲能文善賦二十出頭其父以儒學大師之身著有[史記后傳]班固紹成其志竟二十五年之久著成[漢書]。章帝時大會諸儒于白虎觀論五經同異固據以編成[白虎通義]六卷成為當時封建統治之法典。晚年隨竇憲北征匈奴屢建戰功后坐竇憲案免官;并因洛陽令種兢以私怨報復而入獄死于獄中。 班固生于儒學昌明之世而父祖世代俱為儒宗故思想以儒家為主流尊崇孔、孟以六經為天下學術之總匯其著書立說亦以六經為本。他忠君愛國以為漢之有天下乃漢承火德得天之正統;主張重視仁義禮智推崇仁政。然漢代充斥五行思想班固不免受其影響;陰陽五行思想不僅見于[漢書.五行志]亦溢于其文章論贊中使漢承火德說更由其倡言而為定論。 班固之教育思想一本之儒家重視德育;認為百姓性本質樸惟須教化以成之如玉之不琢不成器人之不學不知道學習是為了陶冶思慮以改變性情。且教者效也教育需先由在上者正其身以身教主持德化方能上行下效如風行草偃此乃國家教育之根本。 班固是歷史上第一流史家與司馬遷并稱「馬班」亦為大文學家是漢賦四杰之一。在文學、史學、經學、邊事上都有卓越貢獻。文學上:(1)確立文學與學術之區別予文學獨立地位; (2)主張文以載道須存托諷、勸諫之旨以益教化影響后世實用文學理論; (3)為文亦駢亦散善對句用典華麗音韻和諧開六朝駢文先河。其詩賦作品有[明堂詩]、[靈堂詩]、[兩都賦]等李申耆評其「裁密思靡遂為駢體科律」;后世編有[班蘭臺集]、[班孟堅集]行于世。史學上:著[漢書]歷二十五年之久未竟由妹班昭續[八表]、馬續補作[天文志]方底于成;成書共歷班彪、班固、班昭、馬續四人之手共七十余年時間之長僅次于清修[明史]。歷來多以[漢書]與[史記]并列其價值有:(1)內容乃紀述整個西漢史實之唯一鉅著欲了解西漢治亂、文物、人事、社會、交通舍此書不為功; (2)始創斷代史史例; (3)開拓許多史學研究新領域:[漢書.十志]提供經濟、水利、自然科學方面許多珍貴史料[地理志]首開后代方志、地理學史先河[藝文志]不僅是珍貴學術史料亦是目錄學開端[十志]更為[通典]等政書體史書樹立楷模; (4)繼[史記]后又一部歷史與文學相結合之典范:敘事生動詳實言語精鏈筆法為后世史家所遵循文學造詣為后代學文者引為范本; (5)為文好用古字以正文字真偽書中收錄不少文學作品對保存文學功勞很大。總之班固[漢書]于史比美司馬遷、董仲舒于文比美司馬相如、揚雄自漢以后無出其右。在經學方面其所編[白虎通義]六卷為漢經學總括性著作繼[春秋繁露]后進一步揉合儒學與五行讖緯使儒學神秘化乃經學史上重要著作。
班固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人名。(公元32~92)字孟堅漢班彪子明帝時為郎曾與傅毅典校秘書后續其父彪所著《漢書》積二十余年乃成。為斷代史之祖。著有〈兩都賦〉、〈封燕然山銘〉等四十余篇作品傳于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