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教育Wiki編版
1: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江蘇吳縣人北宋聞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教育家;生于太宗瑞拱二年真宗大中祥符進士。仁宗慶歷元年(1041)與韓琦同抗西夏號令嚴明愛撫士卒夏人畏懼相戒言「小范老子胸中有數萬甲兵」邊境因得相安無事。慶歷三年官拜參知政事上〔十事疏〕以作為政治改革的根本史稱「慶歷變法」。并常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表其心志抱負卒于仁宗皇佑四年諡曰文正。 范仲淹在〔上時相議制舉書〕中主張「善國者莫先育材育材之方莫先勸學勸學之要莫尚宗經」認為教育首在于學習六經并強調「法度之言存乎〔書〕安危之幾存乎〔易〕得失之鑒存乎〔詩〕是非之辯存乎〔春秋〕天下之制存乎〔禮〕萬物之情存乎〔樂〕」因此結論為:「宗經則道大道大則才大才大則功大」。 仁宗慶歷四年進一步提出改革教育的主張是為「慶歷興學」改革內容主要有兩項: 1.州縣立學:范仲淹認為只考試而不教育的科舉制度乃「不務耕耘只求收獲」他說:「當太平之朝不能教育俟何時而教育哉?乃于選用之際患才之難亦由不務耕而求獲矣?!故悄耆氯首谙略t州縣皆立學應科舉者須先受相當的學校教育由本道使者選屬部官為教授士須在學三百日才許參與考試。同時并改進太學及國子學增置生員國子生至二百人以官七品以上子孫為之;太學生至一百人以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之俊異者為之。講官博士十余人分經教授。 2.改革科舉:范仲淹深感當時科舉考試之法弊病甚多以致「委先王之典宗叔世之文;詞多纖穢士惟偷淺言不及道心無存誠」。因此強調為文「應于風化」認為「虞夏之書足以明帝王之道覽南朝之文足以知衰靡之化」所以主張「先策論以觀其大要次詩賦以觀其全才以大要定其去留以全才升其等級」。考試內容先策、次論、后詩賦通考為去??;罷貼經、墨義;士通經術愿對大義者試十道。考試方法分為三場:第一場策第二場論第三場詩賦;目的在透過精當切實的科舉考試以拔擢真才。 惜由于反對者的阻撓范仲淹于慶歷四年六月被排擠出中央政府「慶歷興學」即告失敗。然其對于士人的涵養作成之功則不可掩。宋初的一批聞名學者如孫復、胡瑗、張載、歐陽修、石介、李覯等都曾受過他的提契獎掖一時學校遍于四方師儒之道因此而立對于當時學術風氣的養成有很大的貢獻。史稱他「推其俸以食四方游士士多出其門下」「感論國事時至泣下一時士大夫矯勵尚風節自先生倡之」是十分恰當的評論。
范仲淹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人名。(公元 989~1052)字希文。宋名臣吳縣人為秀才時即以天下為己任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元昊反以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略陜西號令嚴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稱為「龍圖老子」夏人稱為「小范老子」。喜好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曲故時人稱之為「范履霜」。卒諡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