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縝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范縝(450~515)字子真南鄉舞陰(今河南省泌陽縣西北)人南朝齊、梁時期思想家;約生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縝青年時曾至沛國(今安徽省宿遷縣境)拜當時聞名學者劉瓛為師由于卓越不群而勤學為劉瓛所器重;長大后博通經術尤精〔三禮〕并且性質直好危言高論不為士友所安。仕齊時初任寧蠻主簿累遷尚書殿中郎。梁時被徵為晉安太守后遷至尚書左丞。由于六朝齊梁之際佛學盛行眾人多信奉靈魂不滅之說故范縝特著〔神滅論〕加以抵御反駁雖遭群起攻擊仍堅持所見不賣論取官約卒于梁武帝天監十四年。著有文集十卷惜多亡佚今僅存〔神滅論〕及〔答曹文難神滅論〕等幾篇短文傳世。 范縝〔神滅論〕的主要觀點為: 1.形神相即不得相異:「形」為形體「神」為精神「即」乃彼此統一、不得分離而「異」乃指分離。也就是說靈魂和形體永遠相互涵蘊不能分離而獨存。他并主張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認為「形」、「神」其實是名殊而體一的。 2.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質」為形質、實體「用」指功用、作用。也就是說人的物質形體是一切精神活動的基礎和主體精神則是形體的一種屬性和作用。范縝曾舉了一個聞名的「刀刃之喻」他把形體比作刀刃把精神比作鋒利認為若沒有了鋒利則不能稱為刀刃而鋒利亦不能脫離刀刃而單獨存在所以人的形體倘已消失精神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此論一出朝野嘩然攻訐〔神滅論〕者乃以儒家經典質問范縝為什么〔孝經〕上說「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呢?如果「形神俱滅」那么誰去配天誰去配上帝呢?范縝則回答如果人人都是「圣達」就不需要這般的教化了因為一般人「常貴生而賤死」若對他們說「死而有靈」才會產生「畏敬之心」如果對他們說「死而無知」便會產生「慢易之意」由于圣人體會出這個道理故「廟祧壇墠以篤其誠心肆筵授幾以全其罔已;尊祖以窮郊天之敬嚴父以配明堂之享」進而使「忠信之人寄心有地;強梁之子茲焉是懼」以達到「聲教昭于上風俗淳于下」的境界所以「教之所設實在黔首」。范縝還強調此種教化的重要認為「宇宙郊社皆圣人之教跡彝倫之道不可得而廢耳」。論難者又加反駁以「無神而為有神」乃是「以欺妄為教」如何能「達孝之心厲偷薄之意」呢?范縝的回答是「傷風敗俗導人非道」才算是欺妄如果可以「安上治民移風易俗」使「三光明于上黔黎悅于下」那么怎能算是欺妄呢?他并主張「郊丘明堂乃是儒家之淵府」極力捍衛儒家的教育理論。 范縝站在維護傳統文化的立場不但「盛稱無佛」并從理論上對佛教思想加以批判他在「形神關系」的問題探討上達到了中國哲學史中形上學的一個高峰。
|